6月28日,在这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光辉日子里,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大型话剧《延安之光》在国家大剧院隆重开幕,连续四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首演之夜,剧院内座无虚席,观众们被剧中主人公李向明坎坷的人生所打动,在紧张刺激的谍战剧情中,共同感受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平民传奇。
这部话剧由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并在6月23日的2024微博文化之夜上荣获“年度演出IP·年度优秀剧目”奖项。
青春与理想的赞歌,触动年轻一代的心弦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9年的上海,一群热血青年学生正准备踏上前往延安的旅程。在主人公李向明父亲去世一周年之际,家族成员因为时局的紧迫、亲情的纠葛和信仰的冲突而陷入挣扎。李向明,一个对烹饪充满热情的青年,外表看似不拘小节,内心却敏感而深思熟虑。他因为追寻心爱的人而意外卷入革命的洪流,深陷谍战的漩涡。虽然心中向往延安,命运却让他留在了上海,在混乱与黑暗中坚守信念,向着光明前进……
话剧《延安之光》改编自著名作家海飞的同名获奖小说,由海飞亲自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张伯男执导。该剧名“延安之光”寓意着“心之所向”,主人公虽然未能踏足延安,却以一种隐秘而伟大的方式实现了精神上的抵达。海飞强调,《延安之光》不仅是红色题材的作品,更是对青春的颂歌,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青春与理想的影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轻人总是充满激情、勇往直前。对于当代中国的年轻人,《延安之光》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是特别值得年轻人观看的话剧。”
许多年轻观众在观看后表示,《延安之光》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巧妙地融入了亲情、爱情、友情等元素,从家庭小事到国家大事,层层展开,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对青春与理想的细腻描绘,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首演前夕,剧组走进中央戏剧学院,邀请编剧海飞、导演张伯男及演员张开骋等与学生们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延安之光》的创作主题和舞台表现,分享戏剧、理想与青春的故事。
诗意品格,赋予主旋律新的生命
如何将原著26万余字的叙事浓缩为3小时的舞台剧,同时保持文学性与戏剧性,并进行创新表达,是导演张伯男面临的挑战。他表示,在《延安之光》中,他一直在寻找打开剧本叙事结构的钥匙。“这部剧应该是‘兼工带写’的,局部要‘工笔’,而整体上则要‘写意’。空间、表演、人物细节的写实,与整体气质和舞台表达的诗性,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
舞台上,一座高耸的钟楼成为视觉焦点,随着矩形转台的转动,展现出不同的场景。舞美设计桑琦表示,钟楼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延安,而其“四面有门”的设计,寓意着“你永远能抵达延安”。舞台深处的大幕上,光影虚实结合,勾勒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风貌,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电影质感的诗意叙事。
多样化的舞台表现手段,不仅强化了原著的诗性品格,也赋予了全剧一种近似于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美学风貌,将主旋律的创新表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首演当晚,众多实力派演员如刘智扬、李施嬅、李霆、李劲峰、王楠钧、孙翌琳、张开骋、江佳奇、李传缨等悉数登场,将《延安之光》中的人物群像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李霆、李劲峰、孙翌琳三位演员是首次在该剧中亮相,他们的加入为剧组增添了新的活力。来自不同剧院和艺术中心的资深演员与跨界明星的同台演出,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更是一场多元表演风格的融合与碰撞。
票房成绩亮眼,主旋律作品也能“红火”
去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携《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上演,四场门票迅速售罄。一年后,他们再次带着新作《延安之光》在“七一”档期登陆国家大剧院,首演前门票也接近售罄,再次证明了主旋律作品的创新表达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雯表示,《延安之光》从平民视角出发,将“小人物”与人性探索相结合,讴歌平民英雄、探讨人生价值、叩问信仰根基,这与东艺制作出品的价值观高度一致。东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话剧《延安之光》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将持续至7月1日,为观众带来一场思想与艺术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