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向来是一一个在不同市场都证明是最“稳定”的类型,不需要卡司、适合中小型成本操作,只要抓准核心的“吓人”元素,掌握与吓人相关的电影语言技巧与拍摄节奏,它都能有票房的基本盘,这种“保底”的特质,让恐怖片不仅历久不衰,甚至有缓足增加的趋势。然而,也正是因为历久不衰,恐怖片也面临跟动作片、剧情片一样的问题,既有的“把戏”都已经太常见、太好猜,怎么突破变成一一个似乎大家都已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回应我》、《鬼修女2》到《尼罗河上的惨案》看到的恐怖片混类型现象
今年澳大利亚出品、在北美卖出惊人票房的《回应我》乍看之下是经典YA恐怖片,一群无所事事的青少年拿到来路不明的鬼手之后,一次次的试胆大会渐渐擦枪走火,有人被鬼锁定要杀,而闯祸的女主角则得想出办法来挽回这样的结果。但在经典的恐怖片结构设定下,本片不但花费大量篇幅在建构几位主角(让它更接近美国独立制片特有的恐怖片型,像是《它在身后》),最后其实又有一一个反高潮的结尾,它只在北美卖出好成绩,在全球却差强人意,说明了这样新的尝试,大量建构主角群的一个性与背景故事,甚至结合一个人心灵创伤和灵异现象,再加上反高潮结局,仍不完全被市场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