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编剧于正的两部剧集《五福临门》与《吉天照》同步亮相荧屏,为影视圈带来了一个关于“长剧向短剧转型”的生动案例。前者收获了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后者则显得力不从心,波澜不惊。此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戚雪就已指出,当前许多长剧正尝试在内容结构、叙事节奏及创作风格上进行“短剧化”调整,而短剧也在情节线索与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上逐渐向长剧靠拢。然而,于正这两部作品的不同命运,却引发了业界对于长剧成功经验为何难以在短剧领域复制的热烈讨论。
长剧之魅:《五福临门》稳健前行
作为一部古装长剧,《五福临门》的表现堪称稳健,其品质基本稳定在行业平均水准之上。该剧以北宋仁宗年间的汴京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洛阳富户郦家五姐妹因婚恋困境而迁居汴京的故事。以五姐妹的婚恋为主线,巧妙融入创业、破案等元素,自湖南卫视及芒果TV等平台播出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0亿大关,稳居全网爱情题材剧集热度前列。
魏璎珞、薛芳菲等经典女性角色是“于正剧”的一大亮点,此番《五福临门》中的多位女性角色同样出彩:刘些宁饰演的大娘寿华成熟稳重,吴宣仪饰演的二娘福慧聪慧狡黠,卢昱晓饰演的三娘康宁泼辣直爽,柯颖饰演的四娘好德憨直可爱,黄杨钿甜饰演的五娘乐善娇蛮任性。五姐妹各具特色,在性别平等、婚恋自由、摆脱命运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均展现出鲜明的现代女性特质。
从叙事结构来看,《五福临门》巧妙地平衡了古装与轻喜剧的元素,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见证五姐妹的成长历程。例如,大娘寿华的美色遭宵小觊觎,姐妹们齐心设计戏耍惩罚坏人;二娘福慧被冠以“妒妇”污名,姐妹们则以“童子尿药方”和“良家女反水”等计策巧妙反制。同时,该剧在服化道与场景设计上也颇费心思,不仅还原了北宋的茶艺、书法等文化生活,还通过嫁娶、饮食等场景生动展现了市井百姓的烟火气,完美满足了观众对北宋生活美学的向往。
短剧之困:《吉天照》折戟沉沙
与《五福临门》的亮眼表现相比,于正精心打造的首部短剧《吉天照》则显得有些黯然失色。该剧在红果短视频平台上的热度仅为2000万出头,与同期热播微短剧的7000万热度值相去甚远。这一意外“折戟”无疑为业界敲响了警钟:长剧的“爽剧”套路在短剧领域或许并不奏效。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短剧创作应当摒弃对数据和营销的过度依赖,转而以专业视角深耕内容的美学魅力,凭借匠心独运打磨作品,从而增强其叙事深度与社会影响力。
长剧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注重叙事深度与人物塑造的复杂性;而短剧的精髓则在于“短”,这不仅指时长的缩短,更体现在信息密度与情绪浓度的提升上。简单地将长剧的创作经验照搬至短剧领域,显然难以满足短剧受众的需求。例如,《吉天照》一开始就交代了女主遭遇屈辱迫害后重生归来复仇的故事主线,这类题材在短剧领域已显“过气”,观众对此早已审美疲劳。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是长剧《五福临门》的一大亮点,因为长剧有足够的时间让观众深入了解各个角色;而短剧则要求人物图谱、故事线索更加简洁明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吉天照》显得不够“短”,甚至几集之后,仍有观众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分不清哪个是女主”。
长短剧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
必须认识到,长剧制作者进入短剧领域后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平台人群收视期待的变化。短剧观众往往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作品,没有耐心接受较长的剧情铺垫,因此作品需要能够迅速激发观众的兴趣;过去两年里短剧作品的爆发式增长,也让短剧观众对各种题材和套路失去了新鲜感,这倒逼创作者们不断求新求变。从长剧跨入短剧的创作者,在保持长剧制作品质的同时,还需要在题材和故事上有所创新,才能凸显精品的价值。
归根结底,剧集的长短只是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内容传达才是作品的核心要求——既要有精炼叙述触动人心的短剧,也应有宏大史诗架构唤起广泛共鸣的长剧。两者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以品质为标尺,方能界定真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