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长剧变短剧,为啥突然愁上了集数?

“推荐直接跳到第15集”——在30集的古装剧《锦绣未央》评论区,这条高赞留言如同快节奏电影中的突然反转,冲击了传统长剧叙事方式。观众直言不讳且略带讽刺地指出:前14集是“陈旧家族纷争的流水账”,而后面的剧情才是“权力斗争的核心”。这种“跳跃式观看”的现象背后,揭示了长剧市场正在经历的独特分裂:它们拥有长剧的规模,却展现出短剧的特点——即“取其精华,弃其冗余”,仿佛是一道只加盐而不添油的菜肴,虽刺激味蕾但缺乏深度。

长剧变短剧,为啥突然愁上了集数?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趋势,各大视频平台逐渐转向短剧模式,试图以“精简高效”对抗“拖沓冗长”。最近,腾讯视频计划将新剧集数控制在12集以内,这一举措引起了业界广泛讨论。实际上,爱奇艺的“奇悬疑剧场”、优酷的“超级剧场”等都在尝试短剧模式,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来提高用户的留存率。中央电视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也宣布将打造精品短剧剧场,推动短剧向更高质量发展。

数据表明,长视频用户在观看前五集后放弃的比例超过50%,完播率仅维持在20%至30%之间。冗长的叙事节奏和过多的填充情节成为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如6集的《隐秘的角落》、18集的《三十而已》、20集的《都挺好》等作品因其紧凑的情节设计获得了良好的观众反馈,证明了“浓缩即是精华”。此外,短剧导演的加入,带来了快速推进、信息密集的叙事风格,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减少集数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不同类型的剧作对集数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悬疑剧适合较短篇幅,而历史剧则需要更多的叙事空间。韩国电视剧单集时长通常为1到1.5小时,若按国产剧每集45分钟的标准计算,相当于24至30集。因此,在进行剧集的“瘦身”改革时,必须考虑到题材与叙事完整性的匹配度,而不是盲目追随海外模式。

这场由长视频平台引发的“集数焦虑”,实质上反映了内容体量、创作逻辑与商业目标之间的失衡。大IP改编往往要求忠实于原著,但对于一部百万字的小说来说,压缩到40集内必然会导致大量删减,比如《庆余年》因删减争议导致评分下滑。平台设定的40集限制也促使制作方将剧集强行分割成季播形式,或是删除次要情节。《延禧攻略2》时隔一年播出,虽然延长了IP的生命线并提升了广告及版权收入,但在角色塑造、特效处理、剪辑质量等方面却遭遇了口碑滑坡,豆瓣评分从7.8降至6.0。

在长剧中融入的短剧元素,使得每一集中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高潮点,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但看完之后却感觉像开启了无痕浏览模式。回顾经典剧作《潜伏》中那枚贯穿27集的手雷,它不仅是戏剧性道具,更是对创作规律的深刻体现:翠萍多次险些暴露手雷,欲用未用,这种“延迟满足”的艺术手法,在算法主导的时代几乎绝迹。

短剧化长剧就像是快餐食品,依靠调味品激发食欲,但却永远无法替代精心烹饪的美味。对于平台而言,集数限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流量算法的“止损策略”,但粗暴的压缩可能扼杀类似《甄嬛传》这样的经典之作。对于创作者而言,短剧潮流迫使他们进行“叙事效率革命”,但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和反转,可能会丧失如《白鹿原》这般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对于观众而言,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抵制“注水”而提出的正义诉求,但实际上这可能被平台利用为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运营的借口,最终观众的选择权依然有限。

在短视频平台上,“3分钟速览某部剧”的视频每日播放量高达数亿次,促使长剧主动插入亮点片段以便于切片传播。然而,当观众根据这些片段回看原剧时,往往会感到失望,因为那些精彩瞬间已经构成了整个剧集的全部看点,即使使用3倍速播放也无法平息怒火,直接关闭页面成了唯一选择。

当影视产业用大数据解析观众偏好,用短剧理念重塑长剧,并用流量标准衡量艺术价值时,最终却发现观众不再愿意为好故事驻足。或许国产剧真正需要的不是12集的上限或40集的下限,而是整个行业的共识重建:让创作者敢于埋设一颗需经过27集才能引爆的手雷,让观众无需依赖“跳集指南”就能享受连续剧的魅力,让国产剧重新成为优质故事的代名词,而不是在信息洪流中轻易被忽视的内容。

驻京记者 赵玥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