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阿勒泰》这部网络迷你剧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之后,一部以新疆为背景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它不仅让观众们再次领略到了新疆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纯朴与热情。与《我的阿勒泰》通过青年作家李文秀的视角呈现新疆不同,《地上的云朵》则选择了一种更为中立的视角,深入地记录了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这两部作品共同绘制了新疆的多元面貌,展现了当代新疆的生动画面。
《地上的云朵》将镜头对准了新疆南部阿瓦提县的两个家庭:维吾尔族的艾尔肯家和汉族的赵强家,他们都是普通的棉农。影片从棉花收获的季节开始,详细记录了艾尔肯家手工采摘40亩长绒棉和机械化采摘60亩陆地棉的全过程,以及家中女儿即将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求学,全家人对棉花收成的期盼。而赵强家则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夫妻二人种植了200亩棉花,希望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改善未来的生活。影片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两个家庭在棉花采摘过程中的筹划、安排和实施,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人力和价格问题。艾尔肯家顺其自然,尽力而为;赵强家则尝试各种方法,力求效益最大化。影片通过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新疆不同民族劳动者的多元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制作团队避免了明显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摄影机对日常生活的干扰。镜头巧妙地安置在家庭和社区的空间中,如家中、院落、田间,以及婚礼、家宴和市场等场合,捕捉记录对象自然的反应,通过细节的真实性赋予作品丰富的质感。
纪录片的精髓在于捕捉那些富有深意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反映社会,构建一个全面的真实视角。影片中不仅有观众熟悉的新疆美食,如艾尔肯家制作馕的过程和新鲜出炉的烤肉,还有新疆人独特的生活场景,如婚礼和家宴上的歌舞。更重要的是,影片展现了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艾尔肯家在棉花地劳动时的接力唱歌,他们既唱传统的新疆民歌,也唱现代流行歌曲,这不仅体现了传统生活方式,也表现了新一代对未来的憧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音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赵强一家的劳动生活和市场交易,以及他们与不同民族劳动者的互动,自然地展现了当地多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依存的现实。虽然影片的自然主义倾向可能影响了事件的完整性和典型性的强化,但它展现了细节真实所带来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影片以两家人完成采摘后播种新一季棉花的场景作为结尾,象征着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循环和重复,也是对非戏剧化、非虚构化美学的强调。特别是赵强牵着儿子的手,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向远方时所说的:“牵着手,一直往前走,我们就能走到太阳面前。”这句话诗意地表达了新疆各族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朵与大地、现实与梦想在影片中交织,展现了新疆的棉场景、人群像和面貌,实现了一种和谐真诚的传播沟通。相信《地上的云朵》能够为国内外观众带来新的感知,对新疆形成新的认知。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