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小成本电影怎么吸引观众?

电影《无声的倾诉》剧照。片方提供

小成本电影怎么吸引观众?

刚过去的清明档,大约有十部新作接连上映,其中两部国产影片票房突破了亿元大关。在没有超级大片、热门IP以及黄金档期影片的情况下,市场表现的冷热不均再次促使我们深思:在多媒体和影像泛滥的时代,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成本的电影而言,如何才能吸引并留住观众的目光?

随着媒体环境的演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可观看”的内容变得异常丰富且易于获取。当人们需要花费时间、交通费用及购买电影票才能进入影院时,仅仅拥有“可看性”已不足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电影还需要具备一种“必看性”,即能够激励观众克服这些额外的成本选择去影院观影。那么,究竟什么是影院的“必看性”呢?这成为电影制作与市场营销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市场供给和消费规律,“必看性”大致包含了三个关键要素:心动值、稀缺性和票价合理性。

只有让观众感到心动,他们才会有实际行动去观看一部电影。不论是情感价值、社会热点还是紧张与释放的娱乐体验,这些都是观众不同需求的表现形式。新颖的主题、未讲述的故事、独特的类型,以及符合观众价值观的角色,带有情感投射的人物形象,或是能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情节,都是使观众获得满足感的关键因素。近期有评论指出,在当前的国产电影创作中,存在着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作品将焦点放在残障人士或重病患者身上,虽然故事背景各异,但大多为励志题材。尽管这样的主题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关怀,但如果过于雷同,则可能导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观众的需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每一部成功的电影几乎都揭示了观众新的需求。例如,《红海行动》满足了观众对国家崛起和认同感的渴望;而《流浪地球》系列则描绘了一个共同面对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了观众对于团结协作的美好愿景。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上映时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是因为它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观众心理的变化,并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实现了观众的期待,为口碑和营销奠定了基础。因此,用创新的故事和人物来满足观众,是提高电影“可看性”的首要任务。

物以稀为贵,观众的需求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得到满足,电影需要突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过去,电影曾面临电视的竞争压力,逐渐发展出了区别于电视的特色,如更尖锐的题材选择、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沉浸式的银幕体验,从而获得了新生。如今,面对更加多样化的媒介竞争,电影必须重新定义自身的独特卖点。

特别是在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主题表达应当体现出只能在影院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的深度和力度,故事情节要足够新颖且经得起推敲,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幻想题材,都需要展现出超越日常的事件强度。同时,视听效果需营造出沉浸感和包围感,话题和台词应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力,艺术风格追求极致的表现力。电影必须具备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电影感”,这是其稀缺性的根本所在。

在类型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已经过时的今天,成功的电影不再是简单复制类型的产物,而是对稀缺性的探索。比如,《战狼》系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跨国动作场面;《长津湖》以其紧凑的节奏和激烈的战争场景吸引了大量观众;《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串联起了宏大的历史画卷。“唐探系列”、“误杀系列”以及《抓娃娃》等作品也都展示了难以被其他媒介复制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像《爱情神话》、《美好事物》、《宇宙探险编辑部》等中小成本电影,则凭借细节放大和现场共鸣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种“电影感”正是电影区别于微短剧、网络剧电视剧和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

心动和稀缺只是前提条件,最终决定观众是否会选择观看的还是电影的质量。每年中国都会生产约一千部电影,然而,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数据,2024年仅有不到150部电影的观影人数超过了20万人次,票房过亿且观影人次超过200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样一个影像过剩的时代,观众只会为真正优质的内容买单。电影不仅需要超越其他媒介的质量标准和艺术感染力,还必须避免仅依赖视觉奇观、类型化批量生产和流量明星等商业元素堆砌的做法。观众对于主题的广度和深度、题材的独特性以及艺术精致度的要求日益增高。只有当电影具备了这些特质,并且高质量完成时,观众才会觉得票价合理。

在媒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电影创作和生产正朝着“减量提质”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影像故事遍地开花的时代背景下,关于需求、稀缺性和质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必看性”的探讨,将是电影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