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舞台教科书告诉你为啥话剧得有话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话剧《哗变》源于一部荣获普利策奖的小说,这出戏以其独特的全男性演员阵容而闻名,它不依赖于复杂的舞台布景转换,而是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记者 叶辰亮摄

舞台教科书告诉你为啥话剧得有话

1988年,《哗变》在北京人艺首次登台,并随后巡演至上海。如今,经过36年的岁月洗礼,这部剧再次响彻申城剧场。曾经参与当年演出的年轻演员现在已经成为剧团的核心力量。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透露,当前版本的《哗变》由比初代更资深的演员们担纲,“这次上海之行,是两代艺术家在同一作品上的跨时空对话。”

当《哗变》在上音歌剧院重新上演时,作为北京人艺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部分,距离上次第二代演员复排该剧已过去了18个春秋。这场改编自获奖小说的话剧,依靠着纯粹的语言技巧和全男班的独特魅力,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圆梦时刻:北京人艺“五虎”同台献艺

随着幕布缓缓开启,法庭内的灯光逐一亮起,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里,观众将跟随剧情进入一场关于美国海军舰艇上发生的叛乱及其后续军事审判的故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人艺引进并制作了一系列西方经典戏剧,《哗变》便是其中之一。1988年,该剧由英若诚翻译,并邀请到曾出演过此剧的美国演员查尔顿·赫斯顿来华执导,汇聚了包括朱旭、任宝贤在内的多位杰出表演艺术家。到了2006年,新一代演员接过了接力棒继续演绎这部佳作。冯远征表示:“《哗变》之所以能成为北京人艺外国戏剧中的保留项目,是因为其永恒的艺术价值。不仅我们这一辈,很快会有新的后继者将其传承下去。”

自首演以来,《哗变》便被视为展现“话剧姓话”本质的一部典范之作。简洁明快的舞台布局、统一的军装装扮以及固定的角色位置安排,再加上倒叙式的叙述手法,整部戏几乎完全依靠台词来塑造角色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剧中核心场景是一张位于舞台中央的法官席位,无论是高级军官还是普通士兵,一旦坐上这张椅子便开始接受法律的考验。“尽管舞台上只有法庭,但我们的目标是让观众能够透过这个空间感受到更多层次的内容,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主演王刚如此说道。

在这相对静态的舞台上,律师与检察官这两个可以自由移动的角色为整个表演带来了新的活力。粗犷直率的执行官玛瑞克坐在被告席上显得有些紧张不安,总是试图寻找自己的辩护律师格林沃的目光支持;而另一边负责提问的检察官查理则巧妙地利用身体遮挡视线,以此制造双方之间的对抗氛围。这样的小细节设计正是王刚(饰演检察官)与王雷(饰演执行官)之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人艺85级毕业生冯远征、吴刚及王刚等人早在2006年就加入了新版《哗变》剧组,之后又有丁志诚、高冬平等同学加入,共同创造了“五虎聚首”的美好记忆。冯远征感慨地说:“很多人都说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结果。对于我而言,这次重访上海也是完成了一个心愿——从36年前作为新人来到这里跑龙套,到现在以主要演员的身份回归,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上海观众对戏剧的理解深厚,令我们更加投入表演”

多年来,青年一代的成长轨迹被无数粉丝见证。例如,扮演执行官玛瑞克和辩护律师格林沃的王雷与吴刚,已经在那张象征性的木桌旁共事了整整十八载。王雷回忆道:“当我初次接触这个角色时才23岁,其实远不如剧本中的角色成熟稳重。但在前辈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在不断学习进步。许多忠实观众也陪伴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旅程,我相信他们会注意到我们的成长变化。”

紧随《茶馆》之后,《哗变》作为北京人艺此次驻沪演出计划中的第二个项目隆重登场。演员高冬平分享了他的观察:“上海观众非常懂得欣赏戏剧之美,即使面对充满京味儿的作品,他们也能敏锐捕捉到其中的精妙之处。”他举例提到,在《茶馆》的第一幕中,当刘麻子企图欺骗庞太监时,上海观众对此反应尤为强烈,这让演员们感到十分振奋。

事实上,上海观众与戏剧之间的这种共鸣并非偶然现象。2012年,北京人艺携多部新作访问上海期间,王雷曾在《知己》一剧中饰演纳兰性德一角。当他朗诵起顾贞观所写的《金缕曲》时,意外地收获了热烈掌声。“那一刻我甚至有些分心,差点忘记了接下来的台词。”王雷笑着说,“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在上海,观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者,更是与我们一起创造奇迹的重要伙伴。”

自1988年以来,北京人艺已经三次踏上前往上海的旅途,而对于像丁志诚这样见证了这一切变迁的老演员来说,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体验。“第一次是以年轻人的身份到来,第二次则是壮年时期,而现在则是老年再度归来。”不少参演者相信,在2024年的观众席中或许还有人记得当年的情景。正如这些珍贵的剧目正在经历着世代相传的过程一样,年轻的艺术家们正准备接过火炬,在这座城市的见证之下继续前行。(见习记者 孙彦扬)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