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蓉城盛大举行,微短剧依旧是本次大会的焦点话题。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是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新兴大众文艺形式与人民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该计划不仅引导微短剧走向主流化,还为其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模式,为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增添了新的光彩。
新在哪里呢?以微短剧《家里家外》为例,自3月17日上线以来,该剧的数据和口碑双丰收,仅上线12小时,全网话题量就突破亿次,72小时播放平台热度破7000万、播放量破10亿。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全程使用四川方言、以1980年代川渝地区人民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年代亲情短剧、温暖现实短剧以及轻喜文旅短剧。其怀旧向善且充满浓烈地域风味的特点,充分展现了中国微短剧日益精品化的发展趋势和成果,自然成为在成都举办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最应景、引用率最高、给人们带来信心的热词。
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剧集,无论长短,关键在于能否触动人心。古人云:“好诗只是近人情”,作为与大众文娱、人民情感最为贴近的新兴文艺体裁之一,微短剧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近人情”。
当然,专业的精品短剧创作者深知精准把握“近人情”的难度。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家里家外》的总制片人详细介绍了该剧团队创作时的充分准备和独特的观念与方法论。例如,他提到整个主创团队对“家”这个主题有着执着的追求,尤其喜欢描绘亲情,展现在挫败和患难中家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情感。他还表示,他们对韩国年代剧《请回答1988》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长达10万字的报告,因为制作年代剧是出于内心的热爱。为了还原时代感,他们一方面查阅了大量属于那个时代记忆的素材,包括各种重大事件;另一方面采访了符合剧中年代的人群,进行一对一的调研,挖掘了许多有趣的素材。在美学逻辑上,年代剧注重温暖的色调和写实的打光,所有人物都不磨皮、不打滤镜。此外,短剧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他们经过五年的摸索才积累了一点经验,还在不断探索和尝试。这些专业工作伦理、长期主义的坚持以及专注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最终都汇聚成一句话:“关键因素就是对精品剧的坚持和执念”。
无独有偶,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一场微短剧盛典上的演讲中再次强调了“微短剧精品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的观点,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因此,如果说“微短剧+”创新引领了微短剧功能价值的宽度拓展,那么“微短剧精品化”则着重强调和夯实了微短剧功能价值的深度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艺术与技术、审美和思想上的深入探索,仅仅拓宽微短剧的市场和消费场景可能会面临困境和风险。
事实上,在不断寻找和推荐时代新大众文艺、网络文艺精彩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一些一味追求下沉和流量至上的粗鄙化现象。这种情况固然与互联网及其商业模式下的大众创作有关,存在业余、粗稚、类型化的创作常态,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宽容这种新型的时代文艺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及时、理性地辨析朴素的民间性和资本化的“三俗”之间的重要区别。尤其是在后来居上、潜力巨大、已经拥有6.62亿用户基数的微短剧领域,正如有观点指出的,它正处于从次品到产品到作品到精品的转型迭代、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当大量资金和专业公司涌入,当横店影视城每周有四五十个短剧剧组进场,当2025年其市场规模预计达600亿的影视视听格局正在形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契机,托起了微短剧出作品、出精品的生态结构和冲刺区,它已然是专业投入和产出条件下的影视视听大门类。
在此背景下,《家里家外》《我的归途有风》《柒两人生》《执笔》《江南时节》《好一个乖乖女》《小年兽与捉妖师》《有种味道叫清溪》等精品微短剧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一个谱系。而如何塑造和强化这种精品化的良好趋势,让微短剧精品能够沟通各阶层受众的心灵、净化生命伦理并陪伴人们的美好生活,更使得做好精品化工作成为行业的自觉行动,推动优秀作品进入国家文艺的殿堂,这些都是当下值得提倡和谋划的方向。换言之,微短剧的精品化应当成为其核心价值追求,渗透到从业者上下游的意识之中。
以新时代网络文艺其他门类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为参照,建立围绕微短剧精品化的场域力量和行动方式势在必行。除了国家政策的良性引导和监管,产业平台与资本的主动促进之外,当下的微短剧评论和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提供专业的声音。对于微短剧作品,一线作品的评论应成为影视视听研究者和文艺评论家们的常规工作,以构建大众批评和专业批评相互支撑平衡的结构,成为推动微短剧迈向精品化关键时期的重要力量和支柱力量。2024年,一个由国内六家高校影视艺术类学院学科代表担任首席专家的“新媒体视听排行榜”应运而生,不久前公布了他们评选的包括微短剧精品在内的年度入围榜单,为行业、企业朝着美、向善、向精品创作助力。但放眼正在快速迈向精品化的微短剧现场及其力量建构关系来看,这样的主动介入还是显得不足。
如何在大众表达的情绪之外,引入专业评价的维度,让影视艺术的规律和手段更多地融入到微短剧的文本策划、审美优化和品质提升中,让观众获得更完整、更丰富的精神需求层次体验,应成为全行业关注精品化后的共同价值观。期待在更多力量投入到精品化生产后,微短剧不仅能给人带来悦耳悦目的享受,更能成为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新时代高质量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