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靖超 深圳报道
近年来,剧集行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用“提质减量”来概括。2025 年 2 月 20 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了《2024 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国产电视剧发行数为 115 部,同比减少 26.3%;网络剧发行数为 166 部,同比减少 16.6%。然而,微短剧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2024 年全年微短剧发行许可数量为 602 部,比 2023 年增加约 50 部。《报告》认为,实际市场上流通的微短剧数量可能高达 2 万 - 3 万部,大部分是由平台自审自播。那么,微短剧应如何创作才能获得市场认可呢?《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与微短剧行业人士交流中发现,密度、共鸣、用户思维、快节奏等是当前头部制作公司普遍认可的要素。
密度与节奏
“短剧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密度。密度又包括情绪密度、信息密度和情节密度。”听花岛制作 VP 赵优秀表示,“当今社会是一个倍速社会,有超过 50%的观众喜欢开倍速来看长视频、影视剧,有超过 40%的用户也会在网页上面观看切片作品,所以这种倍数的观影习惯在不可逆转之后,怎么去提高作品的精准度,成为整个行业都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观众越来越没有耐心,甚至会二倍速、三倍速观看,大家普遍认为快节奏就是加快信息密度,然后加大信息量,我不认为是这样。”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剧孙曼认为,所谓微短剧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应该是在该慢的地方放缓节奏、该快的地方加快节拍。
那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呢?
“该快的地方其实就是那些纯信息没有情绪关注,或者一个人物一开口便能猜到结局或者观众看腻了的地方,台词一笔带过不要去展示。该放慢节奏的地方就是有情绪的地方,你要自然的拉扯。”孙曼说,“在短剧这里,如果你想要做到极致,那么总结就是简化非细节的内容,加上渲染细节的内容,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
此外,孙曼认为,短剧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产品,最基础是要满足娱乐性的好看,让观众产生多巴胺,产生了愉悦,观众才会觉得好看爱看。
“多巴胺是如何产生的?多巴胺的产生来自违背预期带来的奖赏,就是观众在点开一部剧观看的时候,他们是有一个预期的,如果你的剧情按照他的预期来表演的话,他们不会产生多巴胺,因为多巴胺的产生是不被预期,所以说内容必须在观众的预判之下产出意料之外超预期的东西,他才会觉得好看,他的多巴胺才会分泌。”孙曼如是说。
用户思维、共鸣
要为观众制造高密的、快慢合适的节奏,就意味着创作者必须要了解观众的需求。
孙曼提出,创作者要与观众多去沟通交流。赵优秀也表示,要有用户思维。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相比于电影、长剧,微短剧更像是文化影视领域的快消品。而快消品要想卖得好,就必须紧密贴合消费场景、高度满足消费需求。
“所有听花岛的小伙伴都不能说我喜欢,自我表达的很多创作或内容应该是代表自己的日记能力,不应该把它拿到市场上来给观众去观看。”赵优秀说,“很多公司之前会讨论数据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但其实我们更倾向于用户中心制,这是用户思维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我们会倾听每一位用户的反馈,这是用户思维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一定要明确每一个项目的核心用户到底是谁,不管是从剧本到演员的选择,还到场景音乐等各个层面,我们都会去考虑核心用户的需求。”
“我们会以天为单位去研究这种趋势,进而去寻找大家喜欢的题材,而用户的趋势就体现在社交平台的高赞评论、各个影视爆款,还有在我们自己身边的每个人身上。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三个维度去寻找未来的趋势,同时将三个领域进行交叉验证得出来未来的趋势判断。”赵优秀说。
拍在当下
但微短剧以及观众的喜好趋势变化非常快,这是微短剧有别于电影、长剧的另一大显著特点。
“电影项目的周期普遍两三年。据我所知,电视剧特别是长剧的周期大多也是两年左右。”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对记者说,“如果遇到一些话语权较大、对作品质量有极致追求的导演,那么这个周期还会拉长。”
但微短剧的周期往往以月甚至以周为单位。
“短剧的整个制作周期非常快。如果你不快,你原本新的东西就变成了旧的,观众就不喜欢了,不好看了。”孙曼说。
“2024 年,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时代重心变化迅猛,因为行业的变化,现在真的是以周为单位在变化,同一个类型的题材,目前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 1 - 2 个月的时间。”赵优秀说,“这也是短剧可能非常特别的例子。比如今年春节,在很多平台会发现非常多的关于财神的短剧出现。所以短剧是非常具有时效性的,因为它的制作周期相对较短,可以很快速地根据热点反映当下生活。目前,很多短剧是反映当下的幻想,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方面的作品则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时效性的作品出现。”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