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微短剧追求刺激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它能否准确戳中情绪痛点

近期,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着重围绕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以及生态共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微短剧追求刺激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它能否准确戳中情绪痛点

在近些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崭露头角的影视形式,凭借其“短平快、轻量化、强互动”的独特特质迅速在影视领域崭露头角。它巧妙地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有效地填补了传统影视与用户短视频之间的空白地带。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微短剧既不会像电影那样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去观看,又比单纯的短视频更具情节性和连贯性。在当今这个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微短剧的快速叙事方式和高效表达特点,恰好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娱乐需求。如果说电影是人们精心营造的梦幻艺术,能让观众沉浸在虚构的故事之中,那么微短剧则好似人们在忙碌间隙所做的一场短暂而美妙的梦。

微短剧具有短小精悍、题材丰富多样、情节紧凑且视觉冲击力强劲的特点,能够提供老少皆宜的娱乐内容。而且,与其他网络流行文化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更受年轻人群体喜爱不同,微短剧颇受“银发族”的青睐,展现出了跨代际的吸引力。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快节奏、强冲击、易理解”的特性,使得微短剧的内容有时会显得较为浅显、粗糙甚至低俗,从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回溯到电影诞生之初,类似的“雅”“俗”之争也曾主导着人们对电影的认知。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完成了电影的首次公开放映,但即便是发明者本人也难以设想,电影除了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的视觉奇观之外,还能有其他什么用途。为此,他们曾叹息自己做出的发明“没有未来”。到了1930年,当观看电影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时,法国作家乔治·杜阿梅尔却写下了一篇讨伐电影的激烈檄文。在他的畅销书《未来生活场景》中,他断言电影不可能具有思想深度,认为“电影是一种无知者的娱乐,是文盲们的消遣……是不必花费努力的奇观,也不需要连贯的思考,不提出质疑,不认真对待问题,不点燃激情,不在人心深处点亮光芒,不激发希望”。

但在如今,杜阿梅尔的这些文字早已只具有史料价值,若不是刻意去探寻,恐怕早已被人们遗忘。而在电影的发展进程中,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不断超越单纯由技术装置所造就的视觉奇观,努力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承载新的思想内涵。尽管历经波折,无论是杜阿梅尔之前爱森斯坦对蒙太奇手法的理论化阐述,还是在他之后本雅明关于电影重塑艺术功能的论断,亦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将社会思潮与大众审美偏好相结合的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都反复证明,“思想深度”与“感官刺激”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而符合大众审美偏好并融入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更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事实上,媒介并不像作家所想象的那样存在无法逾越的上限。

诚然,相较于电影所营造的宏大“梦境”,微短剧所创造的短暂梦境显然更为破碎和迷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破碎而迷离的短暂梦境或许更贴近梦的本质——它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更为贴近,也能够更及时地回应现实议题,反映大众内心的真实诉求。就此而言,微短剧这一形式实际上具有比电影更大的优势。至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微短剧追求快节奏和刺激并非其“原罪”,反而体现出它能够精准直击情绪“痛点”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职场打拼的上班族、困于家务的老年人等不同类型的受众,高效地传达真实的慰藉。

因此,相较于扎根于草根的微短剧创作现状,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目前尚缺乏一种能够正视媒介和形式特性的微短剧理论,用相对清晰明确的话语去阐述那些情绪“痛点”背后,为微短剧创作者们所模糊意识到的问题。实际上,在微短剧中对于“效率”的追求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其说是创作者不约而同的个人选择,不如说是微短剧的创作者和观众共同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的一种体现。

同样的困境还体现在:微短剧不断地重复各种已有的叙事“套路”,避免乃至抗拒文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试错过程,这无疑阻碍了技法的突破与更新。对此,微短剧的理论同样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解释,来拆解和重构以“效率”之名所固定下来的技法行规,从而为微短剧开拓更多艺术可能性。

微短剧能否让观众拥有片刻美好的梦境?答案或许在于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限制内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如何在满足商业化需求的同时开拓艺术探索的空间。无论是人力、资金还是时间投入方面,微短剧都面临着高度的限制。这种限制从直接效应来看,固然影响了微短剧的创作选择空间,但从电影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正是在最受限制的早期阶段产生了最多的寻求艺术表达方式的尝试。在此意义上,微短剧可以将高度成熟且工业化的影视剧,退回到尚未定型的原初状态,这本身即为一种新的视听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果微短剧能够在“短”中实现突破,在“快”后留下深刻的回味,那么它不仅是观众的小憩之梦,更是对时代合格的艺术记录。

原标题:《微短剧求快求刺激并非其“原罪”,而是体现出精准直击情绪“痛点”的能力》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