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微短剧+ 挺火的,跨界融合新玩法

本报记者 张靖超 成都报道

3月27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主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公布了2024年度网络视听节目推优活动的优秀作品和优秀组织单位。此次共有144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称号,其中微短剧占据了27部,超过了长剧、综艺、直播节目等传统影视类别,仅次于网络纪录片的30部。这一数据表明,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产品,已经逐渐摆脱了早期的“无脑爽剧”形象,开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这27部获奖的微短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产物。例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重回永乐大典》将微短剧与非遗文化相结合,而《我的归途有风》则通过微短剧为地方文旅赋能。这种结合方式不仅成为当前优秀微短剧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也符合有关部门提倡的方向。今年1月,广电总局宣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和经济业态,从而推动微短剧内容的提质升级,并为各行各业赋能。

在这个过程中,微短剧行业以及其他行业都从中受益,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跨界行业的有机结合以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等。大约十年前,“互联网+”成为热议话题时,各行各业如何与互联网结合是当时的焦点。如今,类似的问题落在了微短剧身上。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用户规模已突破6亿,成为内容消费的新蓝海。从题材上看,轻喜剧悬疑、情感类内容占据主流;从产业生态看,平台、制作方、品牌方之间的跨界联动日益紧密,衍生出“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文旅”等创新模式。

除了市场层面的自发行为外,广电总局还组织实施了六项具体的“微短剧+”细分计划,包括“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和“微短剧里看非遗”。其中,广电总局计划在2025年推出约300部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质微短剧。特别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推出约100部重点作品,探索更多“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新模式,更好地将微短剧的流量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在广电总局的部署下,各地也在充分利用微短剧推进地方特色产业,或推出一系列鼓励微短剧创作的支持政策。例如,上海市在去年6月发布了《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并在今年3月宣布将继续统筹设立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升级推出微短剧“繁花”计划2.0,创作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

“以往我们在讨论长剧的时候,很多时候,影视基地只有那么几个。微短剧到来后,基本上各省市都有竖屏的拍摄基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下游制作端的供给也是非常完备的,大家也都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开展微短剧的制作。所以整体来讲,(我们)是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说。

而微短剧的蓬勃发展也提振了就业市场。“在2024年,(我们公司的微短剧产量)大概是42部,2025年我们决定要翻倍。原因是,我们看到了微短剧市场的增速非常高。我初步统计了一下,2024年,全行业的规模大概是3万部,以微短剧剧组的规格,平均情况有20来个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全年会提供6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郑安迪表示。

跨界融合

一个行业高速发展之时,对人才的需求往往非常旺盛。特别是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觉得在微短剧的业态下,反而不要特别在意从业人员的出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制片人、编剧导演程樯说,“我觉得如果他学了戏剧影视,他的整个思维逻辑其实和微短剧是拧着来的。因为微短剧是‘你要给谁看,所以我要给你想看的东西’,但是艺术创作是什么地方打动了我,我希望把我的这个感动分享给你,希望获得你的共情,而不是迎合你。如果共情的人多了,可能传播面会广。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更多地结合传播的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对此也有类似的感受。

“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是跟传媒和影视相关的,专业是被严格细分的。这样的细分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走向行业时面临所谓的适用性的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又到了一个颠覆式创新的阶段。就像《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饺子不是学影视的,《黑神话》的制作人是学医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班出身。那么,今天微短剧的发展是不是到了一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的颠覆式创新的阶段呢?在某些时候是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把微短剧创作规则引入到我们的人才培养中间去,建立一个大传媒、大传播的概念是必要的。也就是要明白你是为谁而创作,得有一个目标用户和对象的感觉。”

在具体的结合过程中,“微短剧+”的重点也引发了各方的热议。

“对于微短剧和科普结合,科普微短剧首先得是微短剧,然后我们才考虑是不是有科普属性。就像我们在做科普纪录片的时候首先是纪录片,然后我们才考虑方向和内容是科普向的。”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如是说。

“‘微短剧+’的融合赋能,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比如十年前的‘互联网+’,最近几年的‘人工智能+’。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微短剧+’的重点是微短剧还是加号后面的领域。过往的案例说明,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来定。比如为普法或者进行精神文明宣传,那么重心就要向后者适度倾斜。”一位不愿具名的视频平台人士说。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张国刚)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