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连,听从我的命令,向敌人发起进攻!”
这是在《亮剑》中,当独立团的骑兵连与日军骑兵交战时,骑兵连长孙德胜发出的怒吼。尽管他清楚自己已经陷入了困境,但他仍然选择勇敢地面对,宁死不屈。
这一幕被誉为全剧的高潮之一,即便多年过去,每当看到这里,人们仍然会感动落泪,被孙德胜这种军人的勇气所打动。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孙德胜在加入独立团之前就已是连长,资历远超张大彪,但为何对方从排长升为营长,而他却始终未得晋升?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实际上,孙德胜之所以资历深厚且能力出众却始终未获晋升,是因为他不如张大彪懂得变通。
“先前职位远超张大彪”
众所周知,在《亮剑》中,英勇善战的孙德胜之所以能加入独立团,是因为李云龙用五挺机关枪作为交换得到的。
事实证明,李云龙这笔交易非常划算。孙德胜不仅培养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队伍,而且在战斗中表现出色。
而且,尽管孙德胜和张大彪都是从国军投靠过来的八路军成员,但孙德胜的职位和资历并不逊色于张大彪。
在《亮剑》里,孙德胜少年时期因父母双亡,无法维持生计,只能在街上漫无目的地乞讨。
他之所以加入国军,是因为在街头遇到了石友三,对方的一顿饭让他感激涕零,因此决定跟随对方参军。
除此之外,孙德胜还参加了百团大战,是在石友三不敌日寇成为汉奸时,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大义,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八路军。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加入八路军的时间大约在1940年左右,而他的参军总时长应该超过了十年。
相比之下,出身于国军29军大刀队的张大彪在加入八路军的时间约在1933年左右,即喜峰口战役之后。
当时张大彪之所以加入八路军,可以用“偶然”来形容。当他所在的国军部队经过他的家乡时,由于长期未见母亲,张大彪非常想念她,于是偷偷离开队伍回家探亲。
然而,当张大彪还未到家时,便看到了令他心碎的一幕:整个村庄被火焰吞噬,他的母亲和村民们都被日军杀害。
见到这一幕,张大彪愤怒至极,立即准备返回部队对抗日军为母报仇。
但由于部队行军速度过快,张大彪连个人影都未看到,最终无奈之下他加入了附近地区的八路军,也就是李云龙的新一团。
通过比较孙德胜和张大彪加入八路军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资历相差不大,仅几年之差。
但值得注意的是,孙德胜在国军中的职位远高于张大彪。当张大彪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排长时,孙德胜已经是连长了。
不仅如此,孙德胜的能力也不容忽视,每次战斗都表现出色,在李家坡之战中的白刃战更是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既然孙德胜和张大彪的资历相同,且孙德胜之前的职位更高,为什么来到独立团后,孙德胜始终只是连长,而张大彪却接连升职至营长?
但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孙德胜不像张大彪那样懂得变通,简单来说就是思维较为固定。
“不懂得变通”
比如在李家坡之战中,李云龙为了彻底击败山崎大队,在战前召开了一次会议,表示当三千多枚手榴弹用尽后,所有人直接冲锋进行白刃战。
然而正当李云龙准备部署战时计划时,孙德胜突然冒出来,他找到了李云龙命令的漏洞,坚持要带领骑兵参加这场战斗。
对此,李云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李家坡地形险峻且为高地攻坚战,不利于骑兵作战,再加上当时独立团的骑兵能力还未完全成熟。
但孙德胜仍然固执己见,他坚称:“您刚下的命令是独立团全团出动,全部参加攻击准备进行白刃战,我们的骑兵连难道不属于独立团的编制吗?”
最终在赵刚的帮助下,骑兵连才获得了上战场的机会,但孙德胜这一固执的行为也让李云龙记在了心里。
而在李家坡战场上,孙德胜的骑兵连损失惨重。虽然他们击杀了一些日军,但也牺牲了不少骑兵。
要知道在当时,骑兵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李云龙不让骑兵连参战的原因之一。
只有到了关键时刻和特定的地形,才会动用这支部队,以此来扭转战场局势。而显然李家坡之战并不符合骑兵出动的条件。
因为那里是山区而非平原地带,骑兵连无法有效发挥,再加上上千颗手榴弹的支援下,山崎大队已成囊中之物。
但结果孙德胜仅为了面子问题,不顾战场实际情况和李云龙的意愿,执意要上战场对抗日军。
而同样是从国军投靠李云龙的张大彪则与孙德胜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李云龙的命令,张大彪总是毫无疑问地执行。
不仅如此,张大彪还特别机敏。例如当李云龙因攻打黑云寨而被降为营长时,张大彪仍然称呼他为营长,并且主动为他点烟、跑腿等。
最重要的是,张大彪并不像孙德胜那样是个典型的莽夫,仅仅在战场上拼命打日军。他还能理解李云龙的军事思维。
例如当李云龙在李家坡之战前向所有军事干部讲解土工作业战术时,只有张大彪理解了李云龙的意图,并一语道破了真相。
我们自然可以看出孙德胜和张大彪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后者能够不断晋升的原因。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张大彪甚至升为了师参谋长,与原独立团的副团长邢志国平起平坐。
因为孙德胜不懂得变通,更不理解李云龙的想法,对于这样的部下,身为一团之长的李云龙自然不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