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爽得刚刚好,微短剧才能摆脱狗血标签

一直以来,微短剧似乎与“狗血”“爽感”等词汇紧密相连。不少微短剧凭借脱离现实、毫无逻辑的所谓“爽感”故事来吸引流量和观众,更有部分低俗化作品宣扬炫富拜金、暴力复仇以及扭曲婚恋观等内容,饱受大众诟病。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了2025年首个管理提示,明确提出“微短剧要‘爽’而有度”,要求微短剧创作要“接地气”,不能脱离实际,应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身。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作品的涌现,微短剧有望逐渐摆脱“套路化严重”“内容低俗”“粗制滥造”等不良标签。

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第一条着重指出,“爽”并非微短剧的代名词,微短剧创作不能单纯地追求“爽”,要避免陷入“怼”“打脸”等泄愤式表达以及“全能正派”“极端反派”等人物设定的怪圈。这一指导规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微短剧存在的通病。比如,“路边摊被欺负的小伙子真实身份竟是龙殿殿主,手下各大家族各自掌管着数百亿资产,狠狠打脸反派”“被儿子和儿媳妇欺负的老实婆婆原来是豪门单身霸总寻找多年的妻子,婆婆逆袭,儿子、儿媳求饶”。很多剧为了营造出主角身份逆转带来的强烈“爽感”,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其余角色几乎全是恶人。女主角在“霸总”男主出场前,会遭遇家暴、从小被弃养、恶势力胁迫、车祸等各种人间惨剧,等到被“霸总”及时营救后,各路反派就被啪啪打脸……这些作品为了追求所谓的“爽”,剧情逻辑混乱、人物关系漏洞百出,表演夸张且不真实,充斥着大量泄愤式的台词。这类刻板化的创作套路,正是“管理提示”所要规范的内容。“管理规范”强调微短剧不应一味求“爽”,而应在关注人民群众需求、体现现实关怀的同时,坚守基本常识和主流价值,传播主流文化,给受众带来美好与希望。

“管理提示”第二条还强调,“穿越”“重生”并不等同于无限制的艺术想象,微短剧创作不能毫无禁忌。缺乏逻辑的“重生”是很多剧中常见的问题。例如,一部剧中,一个家庭主妇在遭受丈夫家暴、婆婆刁难后“重生”归来,一人就能反制一群歹徒,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女强人……此类“重生”故事的剧情毫无逻辑可言,完全是胡编乱造,过度娱乐化。甚至有的“穿越”“重生”题材剧在“生死穿越”方面,会给观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管理提示”要求“穿越”“重生”题材的微短剧在鼓励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必须坚守创作的生活逻辑、法治逻辑、历史逻辑和科学逻辑,要观照现实,关注时代精神,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据《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显示,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到了70%,超过了网络文学用户,接近网络直播受众规模。微短剧市场规模在去年达到了504亿元。市场越大,用户越多,就越凸显出规范化创作的重要性。去年以来,广电总局已经多次针对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对微短剧创作中的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AI魔改以及微短剧片名审核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规范。此次“微短剧要‘爽’而有度”的管理提示再次强调了微短剧创作要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身。这意味着“一味求爽”的创作思路已不再适用,微短剧需要尊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坚守主流价值。在商业生态上靠“博眼球”“赚流量”野蛮生长的微短剧,必须先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正轨上,然后再追求更深入的品质化、精品化,甚至朝着经典化迈进。

近来,微短剧也在通过拓展题材等方式,摆脱“一味求爽”的创作路径,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最近兴起的亲子萌宝剧、年代剧、传统文化题材剧、文旅剧等,让微短剧创作逐渐摆脱了过度“狗血”的风格。比如,近期备受欢迎的《家里家外》,讲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在时代变迁中建立起深厚羁绊的故事,人物刻画细腻,剧情温暖人心。《我在巴黎当侠客》以巴黎奥运会为背景,围绕主角的奇遇展开故事,巧妙地将武术、京剧、美食等中国元素融入剧情脉络中,有效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聚焦古籍修复的《重回永乐大典》以及聚焦舞狮文化的《醒狮》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剧,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目前,主流微短剧的故事逻辑基础依旧是“爽”,但如果过度追求“爽”,不断增加刺激观众的剂量,不仅容易导致创作走偏、价值观扭曲,还会很快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只有做到“爽”而有度,让作品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现实洞察力和现实关照,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微短剧走上品质创作的道路。从最近召开的微短剧论坛,各地举办的“微短剧+”创作计划,以及各类微短剧大赛等行业动态来看,微短剧产业链上的各方正在积极推动精品创作的常态化,努力让微短剧实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寻求从“量”到“质”的创作转型。

摆脱投机者的思维模式,追求精品化创作,再加上创新科技的助力,微短剧或许能够逐渐摘掉各类负面标签,逐步构建起繁荣、健康的产业生态。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