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微短剧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然达到了5.76亿人,在整体网民中占比52.4%,市场规模更是高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与此同时,免费平台的迅速崛起,不仅丰富了商业变现模式,还有力地推动了优质内容的诞生,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红果免费短剧为例,其春节档推出了百余部精选好剧,总观看人次达到6亿之多,总点赞数也超过了1亿。由此可见,微短剧行业正逐步告别野蛮生长的阶段,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的新选择。
去污名化,微短剧亟待更多精品内容加持
提及微短剧,不少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霸道总裁”“复仇”“逆袭”等常见元素,业界和学界对于微短剧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诚然,微短剧目前仍存在内容同质化、制作粗糙以及过度商业化等诸多问题。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的影视剧团队投身其中,精品内容也在不断涌现。例如由张大鹏导演执导,韩童生和辣目洋子主演的《河豚小姐》,通过主角在代际沟通中的误解与和解,深刻展现了父女情,既有时代热点又饱含生活温度,堪称具有电影品质的微短剧佳作。倪虹洁主演的《夫妻的春节》,将现实生活中女性所承受的看不见的牺牲与压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任山、关亚军、马岩等“老戏骨”主演的《墙外桃花墙内血》,则生动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的抗争岁月,讲述了一个关于个人信仰和家国情怀的热血故事。
媒介即讯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受众已经习惯了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内容消费模式,微短剧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正是这一潮流的必然趋势。在经历了大量良莠不齐的内容积累的初始阶段后,微短剧正逐渐步入成长成熟期。精品微短剧正努力摆脱野蛮发展时期的夸张剧情与人设,深入现实生活和社会话题之中。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文学的“精英传统”,网络剧的出现也对影视剧的“专业门槛”构成了挑战。正如网络文学孕育出了《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经典作品,网络剧也诞生了《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等精品内容一样,在此之前都会经历一个泥沙俱下的过程。然而,随着优质作品的不断涌现,整个行业将会进入正向循环,孕育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和更为丰富的内容生态。而用户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容品鉴能力。面对排山倒海般的用户点击量,应该有更多高水平的内容创作者加入这个行业,适应个人化、碎片化、快节奏的观剧模式,占领阵地,驱逐低质量的内容。
重视用户需求,以微短剧连接千行百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信息始终起着黏合剂的作用,帮助人们建立起大规模的合作网络。而故事则能够让人们建立联结,创造主体间的现实。微短剧恰恰就是能够通过信息连接千行百业、个体与群体,借助叙事建立认同感的有效工具。与传统影视剧相比,微短剧具有创作周期短、体量小、话题性强等特点,具备强大的议程设置和品牌叙事能力。
2024年,精品微短剧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传播、赋能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红果短剧推出的公益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通过年轻古籍修复师邵白与“书灵”元鉴相互帮助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籍修复工作的全貌,在传播古籍保护理念的同时,还融入了友情、励志、匠心等情感正能量,引发了年轻人的关注与共鸣。抖音出品的《超越吧,阿娟》作为《雄狮少年》的IP衍生真人短剧,讲述了舞狮少年阿娟在城市打拼的经历,不仅体现了少年的热血成长和动人友谊,还将民间醒狮艺术巧妙地融入故事情境,传播了非遗文化。《我的归途有风》《你的岛屿已抵达》等微短剧则在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中自然地展现了四川乐山的美食和湖南常德桃花源的美景,突出地方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文旅发展。
2025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通知》明确鼓励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和经济业态,从而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然而,目前的精品微短剧还只是星星之火,其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用户和各行各业发展的需求。要想让这个内容生态肩负起更多主流价值观传递的重任,平台需要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扶持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各行各业需要认同微短剧的媒介形式,摒弃刻板印象;内容创作者则需要尊重传播规律,将用户习惯和艺术创作充分结合,以此获得趣缘认同与意义共创。
内容创新源于宽容的环境,源于庞大的创作基数。中国拥有坚实的网络基础设施、最广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数据资源。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也孕育出了网络文学、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独特的内容生态。只要有正向的引导,有足够多的精品内容,以及平台和内容生产者的试错机会和自我修正机制,网络微短剧才能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之后,成为全球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