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在影视行业内部传开。
12月3日,日本株式会社吉本兴业的FANY携手NTT Docomo Studio&Live以及Minto,共同推出了一款名为Fany:D的垂直短剧APP。
从参与成员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重磅合作。株式会社吉本兴业作为日本演艺界的领头羊,拥有超过6000名艺人,并运营着多家剧院、Live House和剧场,是日本娱乐业的巨头。他们的优势在于集人才、资金和场地于一体。
其次,NTT Docomo作为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其旗下的NTT Docomo Studio&Live专注于娱乐业,曾成功打造了多个韩国知名女团。而Minto则是一家表情包漫画NFT公司,由Quan和Wwwaap合并组成,专注于Web3领域和表情包+条漫IP的内容与分发,曾在22年5月获得韩国Kakao Piccoma领投的6.6亿日元(约500万美元)融资,显示出其在IP内容和销售领域的强劲实力。
看完这样的阵容,我们对这三家公司联合推出的短剧应用Fany:D充满了期待。经过调查,我们发现Fany:D采用了日本公司擅长的“企划”打造模式,即上线后一个月内初步发布15部短剧作品,每年计划推出约50个项目。这些项目可能会围绕特定题材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作,比如目前上线的15部作品主要是围绕复仇、背叛、伦理等具有日本风格的爱情故事。当然,最直观的是,这款应用被描述为“释放人类欲望”的APP,奠定了其独特的基调。
据悉,Fany:D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每集短剧时长在1-3分钟左右,前几集免费观看,后续则需要付费解锁更多内容。这与当前市场主流短剧应用的付费模式类似,主要为单集付费模式。
我们知道,目前Reel Short、ShortMax、TopShort、DramaBox等中国出海的短剧应用在日本市场都有一定的份额。然而,从整体来看,在日本市场译制剧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相比之下,日本本土厂商也在快速入局。截至目前,已有株式会社XGL、Vigloo、BUMP、Gokko 5 Club以及Fany:D等多家公司加入竞争。其中XGL和Vigloo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都有深入的分析。XGL拥有全链路的短剧内容制作和服务能力;Vigloo上线初期就拥有50部日韩本土短剧,并迅速打开了市场。此外,BUMP主要制作横屏短剧,单集时长在3分钟左右;Gokko 5 Club则更倾向于定制剧,以TikTok为主阵地,单集时长也在三分钟左右,但相较于BUMP单剧总集数更短,变现模式更偏向ToB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根据Gokko 5 Club视频发布时间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甚至比中国短剧兴起的时间还要早一些,因此积累了大量本土用户。从其整体平均视频播放量来看,基本可以达到百万级别。
最后是Fany:D,虽然是一款刚上线的应用,但其背后有三家不同领域的日本龙头企业做背书。在资金、演员、场地、剧本、IP等方面都有非常专业的把控。比如目前已经上线的几部剧集中,演员均为吉本兴业的所属艺人;并且还活用了Minto的短剧制作技巧。根据官方透露的信息显示,未来剧集中还会融合吉本兴业最具国民度的“吐槽”要素(吉本兴业以喜剧和日式幽默闻名),并针对这一构思开发“最搞笑的翻译AI技术”。后续还会展开Webtoon化和影视剧IP化以及粉丝、会员、众筹等多项服务合作。这部分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日本厂商最擅长的日式企划路线。因此我们认为Fany:D等一系列日本本土APP的加入无疑会进一步加速日本短剧本土化的进程也会影响中国出海日本短剧的扩局模式。
<p根据短剧自习室的统计截至11月日本短剧市场的应用内购收入量达到9.70%位列第二距离TOP1的美国市场(48.45%)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虽然ShortMax、DramaBox、TopShort、GoodShort等应用在日本的下载和营收方面表现不俗但从整体大盘来看短剧应用在11月下载量和内购收入曲线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其中比较核心的原因经过对从业者的咨询和市场数据反馈主要有两点一是精品原创本土短剧供不应求IP效应没有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近两月投放力度有所放缓。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日本本土厂商开始加速入局且更为本地化的资源打法势必会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就目前而言中国出海短剧产品更先一步掌握了用户心智且也开始和日本本土厂商服务商广告商进行本土化合作。综上是否能跟上产能发挥出IP的优势做好因地制宜的宣发企划或许将成为深入日本短剧市场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