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尔
对于1999年由杨阳导演和吴若甫、蒋雯丽主演的电视剧《牵手》,广泛的文献以及导演自身的陈述均将其界定为「现实主义」作品。
《牵手》(1999)
然而,任何对当代中国婚姻生活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都不会同意这一观点。这部平均收视率达到9.2的作品,不仅赢得了当年的「飞天奖」与「金鹰奖」,还引发了国产伦理剧的热潮,使蒋雯丽、俞飞鸿等人一举成名。尽管如此,剧中对现实婚姻生活的探讨实际上非常有限。
在剧中,吴若甫扮演的软件工程师钟锐因与管理层理念不合而选择辞职创业。
蒋雯丽饰演的夏晓雪本是一位知识女性,婚后放弃了职业追求,全心投入到家庭和孩子身上,逐渐忽视了与丈夫的精神交流。
面对事业上的困境,钟锐开始逃避家庭生活,并在遇到女大学生王纯(由俞飞鸿饰演)后找到了新的激情。经过一系列波折,钟锐与夏晓雪离婚,但未能与王纯成功建立关系。
心怀愧疚的王纯不告而别,而夏晓雪则意识到家庭并非女人的全部,她在失业后重新投身专业领域,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新女性,并获得了富豪沈五一和医生姜学成的青睐,她的前夫钟锐也有所悔改……
尽管杨阳导演曾表示不想将夏晓雪塑造成像《渴望》中的刘慧芳那样的忍辱负重的角色,但《牵手》与《渴望》一样,包含了过多戏剧化的情节。
例如在第九集中,男女主角发生争吵,独生子丁丁被人贩子拐走,后被「第三者」王纯找回。这与《渴望》第五集中罗冈丢失刘小芳,刘小芳又被刘慧芳找回的情节相似:剧情仅靠几个主要角色通过巧合推动。
再如第十三集,姜医生对夏晓雪一见钟情,却在给病人开药时出错,导致病人痴呆并意外身亡,这位不幸的病人恰巧是夏晓雪妹妹的男友:这些离奇且不必要的巧合正是「现实主义」所应避免的。
《牵手》的剧本构思始于1994年,比实际播出时间早五年。当时,总政话剧团编剧王海鸰创作了一部名为《异性朋友》的剧本,聚焦于当时社会关注的「第三者插足」问题,这也是《牵手》的初稿。这个版本的剧情更加夸张,并带有微妙的厌女情结:接近结尾时,女主已决心与富豪结婚,却在婚姻登记处门前被两辆板车撞倒并从身上碾过……(参见杨津的回忆文章《曾经与 <牵手> 牵手》)最终的电视剧改编删除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但整部剧依然过分依赖巧合。
如果我们不将《牵手》归类为「现实主义」,甚至不视其为家庭婚恋剧,而是将其看作一部非典型的纯爱或偶像剧,那么这部剧的优缺点将更为明显:除了男女主人公已经结婚之外,其套路完全按照恋爱剧的模式编写,属于相当正统的恋爱偶像剧。
例如在第四集中,无处租房的王纯深夜向钟锐求助,编剧为了强化王纯孤独无助的氛围,竟安排了一场瓢泼大雨,钟锐和王纯在雨中街头热情相拥的场景,如果将吴若甫替换为陈坤或陆毅,其实就是标准的偶像剧情节。
爱情偶像剧与家庭伦理剧的区别在于前者非常「纯净」,以情感为首要驱动力,财产分配、制度安排、家庭义务等「硬性」条件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在整个剧集中,钟锐和夏晓雪之间的肢体冲突只发生了一次,还是夏晓雪先动的手;他们吵架的次数也很少,基本上是和和气气地离了婚。没有争夺财产,没有争夺抚养权,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样的离婚能被称为「现实主义」吗?即使是备受诟病的婆媳剧也比这更「现实」。哪怕导演在婚姻办事处坐上一周,观察到的现实也会比这丰富。
无论是夏晓雪、钟锐还是王纯,他们都体面得不像现实中撕破脸皮的三角关系。
夏晓雪最初像童话主人公一样,以为自己会与丈夫「永远永远」地生活在一起;钟锐不爱夏晓雪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了激情,说不爱就不爱了,这理由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差不多;钟锐爱王纯的原因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因为王纯能唤起他的激情。
王纯给夏晓雪写信,指责她做错了什么?是她没有尽到妻子的义务,让丈夫的激情熄灭了。
当夏晓雪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人后,与她「牵手」的男人沈五一是怎样的人呢?一个创业成功的钟锐。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沈五一的激情会比钟锐更持久呢?没有。夏晓雪从一个童话世界走出,迫不及待地走入另一个童话,却以为自己已经「独立」了。
这种对爱情极度颂扬的态度使得主创根本没有空间去反思爱情。在第三集中,钟锐带着儿子野营,偶遇给外国人当导游的王纯,那天晚上他们在营地对着篝火互诉衷肠,因为天气太冷钟锐脱下外套硬给王纯穿上——二人定情的场景在导演看来很美好,但如果放在今天,这种自以为是的好意肯定会被年轻观众视为老男人「油腻」的证据加以批判。
这并不是要用今日的道德标准去审判过去。世纪末文艺作品对婚外情的宽容态度不仅仅是因为不自觉的男性霸权意识: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的收入为男性的70.1%,到2010年则下降至67.3%,男女同工不同酬的趋势逐年增大。
也就是说,在1999年时夏晓雪和钟锐离婚后,她可以保持原来生活水平的七成,而现在可能只能维持六成。同时,自1999年以来城镇的房价增长了多少?男方在婚姻中的「沉没成本」也随之增加。
当两性的生存状态分别恶化时,不要指望男女双方离婚时还能潇洒地互道祝福。
《牵手》的故事并不比当年流行的《知音》高明多少,也没有突破当时爱情剧的普遍模式给予现实更多关注。
一般的爱情剧是写给十几二十岁、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年轻人看的;《牵手》则是写给那些已经步入家庭,却仍未对爱情完全死心的男男女女看的,帮助他们保留些许玫瑰色的憧憬。这种憧憬看似只是个人的情感选择,实则也蕴含着时代的因素。
至于该剧受到「现实主义」赞扬的现象,实际上是张冠李戴,只能说明中国电视上的「现实」实在太稀缺了,粉饰的、矫揉造作的内容太多,稍微有一张未施浓妆的面孔出现,大家就会惊呼「天哪,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