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美食就像镜子,映出中国味儿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首播以来,美食纪录片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至2025年新春,《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再度归来,这十几年间,美食纪录片不断推陈出新,从田间地头到异国后厨,从微观食材到全球文化碰撞,它们成为了融合地理、历史与人文的多维叙事载体,引领观众探索更广阔的美食文化图景。

美食就像镜子,映出中国味儿

**题材破圈:从味蕾狂欢到文明解构**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火遍大江南北。该纪录片以“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等为主题,跳出了传统美食叙事的框架,不再局限于探访烹饪大师或展示烹饪技法,而是在中国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风俗礼仪、生活状态中,讲述人与美食的相处之道。这不仅激发了观众的食欲,更点燃了他们对华夏故里与饮食文明的热爱。

2025年立春之际,《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再次登上荧幕。本季聚焦于“双手、菜场、方寸、田园、县城、厨房、中餐厅”七个与美食紧密相关的场域,对中华饮食文化进行了又一次深刻的解构与重组。从柳州螺蛳粉的生产流水线,到自贡盐帮菜的传承与创新,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对美食文化的独到见解。

十多年来,美食纪录片的题材不断拓展。从关注中国人一日三餐的《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到深挖地域特色的《傲椒的湘菜》《边城好味》;从展现食材魅力的《水果传》《鳗鱼的故事》,到探讨调味料的《中国酿造》《风味人间5·香料传奇》;从以烹饪方式为切入口的《人生一串》,到展现集市魅力的《赶集故事会》;从聚焦厨师风采的《街头大厨》,到以主持人探索美食为线索的《我的美食向导》;从外国人看中国的《奶奶最懂得》,到在海外播出平台大放异彩的《风味原产地》……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生态图谱,也搭建起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像库”。

**视听创新:科技赋能下的美学盛宴**

除了不断发掘新的创作题材,美食纪录片还在视听语言和表现形态上寻求突破与创新。这种美学的创新性突破,得益于对当前前沿影像设备和技术的整合利用。

例如,《风味人间》曾与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借助显微摄影捕捉海带甘露醇结晶的瞬间和马肉结晶的动态轨迹,将肉眼无法看到的食物变化具象化呈现。《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中,航拍器、水下摄影设备、超高速摄影机、CG合成技术等均得到了充分利用。显微摄影技术的加入,让观众可以从食材纹理的变化中清晰地感受一道道风味形成的过程。声音设计也是美食纪录片美学创新的重要一环。专业声音团队化身为“厨房作曲家”,蒸汽升腾的呼啸、面团发酵的微颤、刀刃撞击砧板的节奏,共同编织成后厨交响乐。

与此同时,美食纪录片还增加了解说与观众的互动感,将旁白塑造成陪伴观看的“老朋友”,力图提高听觉的亲和力。《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中,伴随着展示陈皮内部微观镜头的一句解说“猜猜看,这是什么?”既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也提升了影片的趣味感。对于听觉的创新式呈现,不独是一部美食纪录片的“专利”。在《听起来很好吃》中,它放弃了旁白、访谈等常见的纪录片表现形式,通过真实声音模拟、高速动作拟音、声音元素创意混搭等方式,有效凸显了美食的质感;在《人生一串》中,高速镜头配合油花迸裂的音效,将烧烤过程升华为视听狂欢。

**中餐出海: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最后一集以“华流”为主题,通过海外中餐馆几代人的创业史,呈现了饮食文化交流互鉴的些许片段。横跨百余年的中餐西进史,在纪录片中化作味觉符号的变奏:从旧金山的一碗上海馄饨,到东南亚娘惹菜的味道变革,再到被英国观众称为“民间中华美食大使”的黄瀞亿简化中餐制作流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餐正在进行一场“本地化生存之变”。这种“以调为技,以和为美”的融合智慧,恰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注脚。

中餐出海的故事历来备受关注。早在2019年,聚焦海外中国餐厅的人文纪录片《中国餐馆》便编织了一张“中国味道的世界地图”。从斐济海滨的渤海海鲜餐厅到荷兰的“大众美食城”,从坦桑尼亚的东北炖菜到南非的创业小店,每一位厨师都面临着坚守与改良的平衡,并且需要敏锐捕捉中餐与异域文化的化学反应。也正是因为如此,身处阿根廷的中国厨师李秀瀛才在“遍尝百鸭”之后,找到一种当地的鸭子品种,通过长时间的尝试和改良,还原出与中国口味口感相近、卖相相似的北京烤鸭。

中餐出海的本质是一场持续的文明对话。中餐在异域的发展既有对本真的坚守也有创造性转化。唯有如此,中华美食才能超越果腹之需成为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化使者。当下,美食纪录片不再满足于打造令人垂涎的视觉盛宴,食物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手艺与科技的复杂光谱。美食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所谓人间至味不只是每一代人追求更好生活的里程更是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守护舌尖上的美味既是守护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珍贵日常更是守护文明存续的基因密码。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