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圈内,追剧与深入剖析剧中人生成为不少观众的乐趣所在。伊说说正是这样一位专注于挖掘剧集深层次意义的编辑,她鼓励大家在不披挂上阵的情况下,也能勇敢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
《玫瑰的故事》这部剧讲述了主人公玫瑰的爱情经历,她渴望完美的婚姻生活,全心投入于爱情和婚姻的经营中,但最终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离婚的结局。
观众们普遍对玫瑰的丈夫方协文感到不满,同时对于庄国栋的角色也有所保留。
然而,伊说说认为无论是庄国栋还是方协文,本质上他们代表了同一类型的男性,并非是玫瑰命中注定的伴侣。
两人的区别仅在于对待爱情的态度,一个让爱情停留在恋爱阶段,另一个则步入了婚姻。如果庄国栋与玫瑰的婚姻成立,他或许就会变成另一个方协文。
在心机方面,方协文显得更为高明,这让玫瑰在与他交往时便感受到了自我丧失的威胁,而与方协文的婚姻让她更加确信这一点。
不论是爱情还是婚姻,两个人的选择和决定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玫瑰与方协文的结合亦是如此。
经历了初恋的失败后,玫瑰选择深造,专攻儿童心理学,这个领域的学习使她对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更加敏感和珍惜。
她独自前往上海学习和工作,这一过程成为了她个人成长、独立和情感断奶的重要阶段。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使玫瑰保持着纯真简单的生活态度,尽管聪明,她对于人性中的狭隘和自私却知之甚少。
正如七仙女遇到董永那般,玫瑰遇见了方协文。
方协文内心的自卑感是由其个人经历塑造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在他的潜意识里,选择何种类型的女友或妻子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证明,如同购置豪宅或扩大公司规模一般。
为了克服自卑并证明自己的能力,方协文付出了种种努力。
对玫瑰及其家族而言,他们从不以物质衡量人的高低贵贱,因此难以理解方协文心底的自卑。
许多人认为,方协文的母亲因受教育程度低下或所处社会圈层不同而导致认知差异,这是婆媳间矛盾的根源。
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婆婆心中深藏的恶意,这与学识和社会地位无关,仅仅反映了一类人的本质——那些永远无法用感恩之心看待世界的人。
为何玫瑰能果断结束与庄国栋的恋情,却在与方协文的关系中历经婚姻的磨难才看清真相呢?
原来,方协文在恋爱时总是卑微地仰视玫瑰,他的呵护和宠爱并非全然出自爱,而是混杂着一种无意识的权衡,因为他自觉配不上玫瑰。
而玫瑰则单纯地认为自己正与方协文共享爱情带来的快乐,误以为方给予的呵护和宠爱仅仅是爱的结果。
只要他们未步入婚姻,玫瑰便无法得见方协文的另一面。那时的方会告诉玫瑰:“无论你选择北京还是上海,我都会陪伴在你身边。”
玫瑰感受到的是尊重和成全,认为是爱情中的美好。
问题不在于方协文变了,而是他内心缺乏欣赏和成全女性的观念,这同样适用于庄国栋——两人都认为妻子应是丈夫的附属品,而非独立的个体。
即便受到高教的洗礼,如方协文一样,甚至包括庄国栋在内,他们都可能怀有男性主导婚姻的传统思维,尤其方协文潜意识里认定,婚育后的女性将失去自身价值。
玫瑰对方协文的安全感仅仅感动了自己,并未真正触及到方的内心。只有在方协文自认为优于玫瑰时,他才会感到安全。
随着方协文的成功,他开始对玫瑰施加控制、轻视和防备,这并不是因为他变了,而是他认为自己的条件已经超越了玫瑰。
在他看来,拥有公司和豪宅后,自己已无需再支持玫瑰的成长和上进。
我们常鄙视职场中的小人,他们在别人努力上升时不给予帮助,反而企图拉低他人。反观玫瑰的婚姻,岂不是同样的情形?
方协文恰似那个总想将玫瑰从梯子上拉下来的人,是亲密关系中的小人。
玫瑰以为方协文的宠爱是对她的爱和成全,但最终意识到那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当方协文认为自己比玫瑰更强大时,他露出了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玫瑰只能待在上海的小阁楼,不得回北京。
那么,如果玫瑰毅然赴巴黎与庄国栋结婚,庄会不会有同样的做法?答案是肯定的,他同样会提醒玫瑰,她不过是一位太太而已。
这或许是玫瑰必须经历的情感劫难。
尽管不想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但遭遇的人和情都让玫瑰面临这样的困境。
与庄国栋分手后,玫瑰自责未能付出更多,因此她在遇到方协文后全心投入,希望获得像父母那样完美的婚姻。
然而,玫瑰始终保持清醒,她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和感受。
她能迅速从与庄国栋的爱情中抽身,因为那只是恋爱;但与方协文的婚姻涉及更多的责任和牵绊,所以玫瑰一次又一次地妥协,成为方协文不断践踏的理由。
方协文从未真正了解玫瑰,或者他根本没有想过真正的玫瑰是什么样的。他以为在日常生活中玫瑰会继续妥协,直至她的身份被磨灭,只剩下“小初妈妈”。
面对婚姻中的种种不快,玫瑰可以选择退让,但不能无止境地退步。当她走到无路可退的境地时,她提出了离婚。
玫瑰向哥哥坦言,目标满分的婚姻最终连及格都显得艰难。
这就是玫瑰,即使面对困境,也不会让自己过于为难,她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图片均来源于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