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经历了一场远行后,不幸染上了肝炎。尽管接受了治疗,但效果甚微,后续检查竟发现他已处于肝癌晚期。这一结果令人痛心,因为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这样的病情几乎等同于被判了“死刑”,没有治愈的可能。
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让一向坚毅的卫国也忍不住落泪。家文目睹此景,内心满是煎熬与难过。
在剧中,对于卫国离世这一段有着极为细致的刻画。从他生病、住院,直至最后离世,虽篇幅不长,却能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人走茶凉”的残酷现实。
卫国生病住院期间,何家和陈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何家在得知卫国生病后,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纷纷慷慨解囊相助。六妹夫不仅车接车送家文往返医院,还陪同她一同前往上海求医。家丽、家艺、家欢也多次掏钱,并数次前往医院探望,在家文无暇照顾光明时,他们还主动帮忙照看,让家文能够安心应对卫国的病情。
然而,作为亲兄弟的陈家,表现却令人寒心。卫国弥留之际,大哥大嫂仅仅来了一次。导演通过详细的镜头语言,将他们虚情假意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哥大嫂戴着口罩前来,言语间看似关切,实则透着疏离。大哥虽然口头答应会负责光明上初中的相关事宜,却在不经意间抽回了手,明显不愿与卫国有过多接触。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害怕被感染,所以才对卫国避而远之,直到迫不得已才勉强来探望一次。据原著记载,陈克思因害怕感染,仅去了两次医院。第一次是卫国刚住院时,他们不仅责怪家文给卫国带来经济压力,导致他不得不出差染病,还在背后恶意诋毁家文是“害人精”“克夫”之人,硬生生将卫国的病归咎于家文。第二次则是在卫国临终前,众人齐聚,卫国逐一交代后事,希望两个姐姐和大哥能照顾娘俩,给予一些帮助。可他们表面上应承下来,实际上家文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就连亲侄子光明也未能幸免。家文忙于照顾卫国无暇顾及光明,便安排他去大伯家吃饭,然而还未进门,堂妹就用装有84消毒水的喷壶对着光明喷洒了一遍。
他们这种区别对待的行为,让光明心里十分清楚,但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他只能默默忍受。卫国去世后,陈家人更是连表面的功夫都懒得做了。家文工作忙碌,中午无法为光明做饭时,让他去大姑姑家吃饭并支付伙食费。大姑姑作为学校的老师住在教师宿舍,却担心家文改嫁后光明会成为累赘,连一顿中饭都不肯提供,还吓唬光明说“你再不回去,你妈就不要你了”。家文得知此事后,心中满是苦涩,从此不再让光明去姑姑家吃饭,也不再麻烦他们。
后来,光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初中。按理说,学校离大伯家很近,他无需住校,但大伯却不愿意接纳他。大伯夫妻在他面前演了一场戏,光明心疼母亲求人的不易,最终选择了住校。
好在光明争气,考上了大学。小姨和表哥都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家宴,还各自给了红包。出于情理,光明也去看望了姑姑和大伯,没想到大伯只给了200元。要知道,在当时考个大学并非易事,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作为孩子的大伯竟然只拿出200元,实在说不过去。家丽得知后气愤不已,直接找上门去。陈家大伯见状,赔着笑脸解释说拿错了红包,随后凑齐一千块给了光明。
走出陈家大门的那一刻,光明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再也不向这些冷血的大伯和姑姑低头求助。很多人不理解家文为何在条件不错的情况下还要改嫁给大她十岁的老范。其实,家文真的是太难了。卫国治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她的工作也出现了问题,若不是张秋林帮忙,她可能还在洗盘子度日。为了独自抚养光明长大,供他读书考大学,家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她只能找一个经济条件较好且能接受光明的人,以此来保障光明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家文又怎会愿意改嫁呢?只能说生活的压力让她别无他法。好在最后光明争气,成为了小辈中结局最好的那一个,也让家文终于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