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亮剑》中,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这一角色,如今在网络上饱受争议,其风评可谓一落千丈。说起对这个角色的看法,我个人其实也经历了一番转变。最初接触这个角色时,从剧情的角度去审视,会觉得他着实让人厌烦。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又一度觉得他颇具远见卓识,说出的话也似乎有几分道理。创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与李云龙在思想上存在激烈冲突,却又深谋远虑的智者形象,本应是颇具意义的。但当年龄渐长,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这个角色的塑造其实存在着诸多虚假之处。
田墨轩的那些所谓“远见”,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者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罢了,而且这些观点甚至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就拿他的身世背景来说,小说里提到田墨轩家在苏州,他和妻子都是江南望族出身,经常在报纸上发表针砭时事的文章,还奉行中庸之道,无党无派。田墨轩出场时五十多岁,那是1949年,可他此前经历了清末、北洋、国府、日寇、汪伪等多个动荡时期。
从北洋时代开始算起,一个自称无党无派、没有靠山,却不畏强权、经常针砭时事的文人,要想在这些复杂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到建国后,谈何容易?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田墨轩不仅活了下来,还住着大宅子,有佣人伺候,生活十分体面。要知道,苏州在抗战时期可是沦陷区,早在1937年就沦陷了。如果说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想要在沦陷区保住性命,或许可以说他家在苏州沦陷时西迁了。但他那庞大的家产又是怎么保住的呢?
倘若他真是那种铁骨铮铮、不畏强权、只屈服于真理的文人,按常理,他肯定会积极在报纸上揭露日寇的恶行和汪伪卖国的无耻行径。可在这种情况下,他家在苏州的产业是如何得以保全的呢?当然,硬要解释的话,也许可以说田家西迁时带走了很多家产,抗战胜利后,又从国府那里拿回了被日寇和汪伪占据的部分家产,尽管损失了不少,但仍很富裕。
不过,上述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实则依旧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苏州收复之后,国府统治下的情况一度比汪伪时代还要糟糕。当时滥发金圆券导致经济崩溃,大量兵痞以“荣军”为由进行抢劫,内战重启后又出现大量摊派等情况,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的。面对这样的局势,小说中田墨轩夫妇对国府的黑暗深恶痛绝,经常在报纸上进行讽刺。那么问题来了,田老爷究竟是如何保住家产的呢?按照常理,老蒋的手下怎么可能对这样的反对派心慈手软呢?一个地方富户要想在这种混乱的时局下保住家产,除非背后有很大的势力,或者说跟当时的国府走得近,得到国府的支持,才能躲开兵痞和摊派。但这就与作者所塑造的田墨轩人设直接相悖了。
即便我们再退一步讲,假设田老爷非常幸运,上述那些糟糕的情况都没有波及到他。然而,根据《亮剑》原著小说的情节,田墨轩最后是饿死在劳改场的。设定中,他在干重体力活且一天只有七两粮食配给的情况下,都舍得分出半个棒子面窝头去救人。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样一个在抗战和国府统治后期,饿殍遍地的时候还能拥有大量家产的人,是不是太矛盾了呢?难道田老爷心善到方圆百里之内都看不见穷人吗?这并不是在道德绑架有钱人做慈善一定要散尽家财,而是按照作者给田墨轩的人设,他家只是小富之家,并非大富大贵。在那个饿殍遍地的年代,一个连自己都可能饿死却舍得分粮食救人的人,如果真的散出大量家财去做慈善,至少生活会过得比较拮据吧?但田墨轩家中有二层阁楼,摆满了古玩字画,还能供女儿上大学(田雨大学上了一半参军),家里至少还有一个佣人,怎么看都不像是生活拮据的样子。
田墨轩本质上其实是作者在“事后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者作为几十年后的人,清楚未来中苏会交恶,知道后来中美建交会带来大量利益,也了解到未来会有为了发展经济的百万大裁军。所以田墨轩才能说出诸如“现在军人已经够多了,培养那么多将军有什么意义,该把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这样看似高瞻远瞩的话语。站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说这番话自然没问题,但那是五十年代,谁也无法确定是否还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两大阵营正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知道最后没有打起来,便来一句为了国计民生,不该有那么多将军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人在2021年写小说,安排一个角色根据安倍的经历推测他2022年会被民间刺杀,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作者很有前瞻性。但如果到了2024年再这样写,还想以此塑造笔下角色的前瞻性,读者只会觉得这种塑造很愚蠢。类似的还有田墨轩多次批评建国初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完全体现了他认知的浅薄。“一边倒”根本不是完全只跟苏系国家建交的意思,因为建国初的外交政策里还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重要一环,即废除曾经所有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外国势力在我国的特权,清除他们的影响力,然后再跟其他国家逐渐恢复邦交正常化。试问在建国初我国实力与影响力均不足的情况下,除了苏系国家,又有哪个国家愿意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废除不平等条约呢?而剧情中田墨轩或者说作者眼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完全是基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而非现实情况,这不是一般的肤浅。所以说,这个角色其实很假,本质是作者的化身之一,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他塑造的这个所谓的高瞻远瞩的“智者”,不过是在放马后炮,就像一个后世的人拿着已经确定的认知向古人炫耀,却又装得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