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闭幕的第29届上海电视节上,观众见证了多部新作品的发布以及《繁花》等剧集荣获白玉兰奖。上海电视节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业的风向标。那么,今年这一盛会透露了哪些行业趋势呢?
据红星新闻记者观察,本届电视节发布的新片单中,历史题材剧集正逐渐回归观众视线,尽管它们的风格可能与过去的《汉武大帝》和《大秦帝国》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入围名单中并未包含任何古装剧,但市场上古装剧依然受到追捧,如《与凤行》、《庆余年2》和《墨雨云间》的成功播出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近年来流行的古装剧多以奇幻和古偶为主,严肃的历史剧已经鲜见。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由于题材宏大、人物众多、风格严肃,传统历史剧逐渐失去了部分观众。即便是口碑不错的《大秦帝国》系列,其受众和影响力也无法与早年的《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相提并论。
著名影评人李星文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未来可能不再大量出现,原因之一是这类剧集的创作人才已不在巅峰时期,创作力有所下降。同时,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微短剧和短视频的流行使得能静心观看历史剧的观众数量减少。
尽管如此,在新发布的片单中,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历史剧似乎正在经历一次复兴。《太平年》、《大汉赋》和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风禾尽起张居正》都在上海电视节上被提及。此外,王安忆的《天香》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也出现在片单中。
据悉,由雷佳音和岳云鹏主演的《长安的荔枝》已于7月2日杀青。业内人士将马伯庸的作品视为历史正剧的优秀代表,认为其在历史真实性和故事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华策集团出品的《太平年》,由《三体》导演杨磊和好友陆贝珂联合执导,预计下半年开机。该剧讲述五代至北宋期间,面对战乱的国家,东南吴越国主钱弘俶和北宋皇帝赵匡胤心怀百姓、渴望太平,最终促成了“纳土归宋”的历史事件。
根据王安忆小说改编的《天香》聚焦明朝末年松江府申氏家族三代女性的情感和生活经历,通过追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的传奇,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总编剧兼总制片人梁振华透露,该剧不仅展现了晚明上海的繁荣,还有抗倭斗争和嘉靖朝政争的危机背景。
另一部历史大作《大汉赋》连续多年出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年度片单中。这是曲江文化继《大秦帝国》和《大秦赋》之后,再次打造的史诗级大剧,并在上海电视节期间首次公布了由《白夜追凶》的王伟担任导演。
优酷也发布了《清明上河图密码》、《阳明传》和《天工之城》三部历史大剧。《阳明传》由申捷编剧,张永新执导,文学顾问刘和平参与,讲述了王阳明一生的“立功立德立言”。而由编剧刘恒和导演郑晓龙合作的《天工之城》,则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和故宫建造的历史。
从公布的片单可以看出,与以往相比,未来面向观众的历史剧风格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关于帝王将相的故事,还有许多关于普通百姓的故事。例如,《长安的荔枝》主要讲述了小吏李善德在被人设计后,不得不接受运送荔枝的艰难任务。马伯庸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人身上,探讨了“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隐藏的问题,通过一枚小小的荔枝揭示了帝王奢侈、不顾民生的本质。《天工之城》则从工匠家族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明朝永乐年间整个家族为紫禁城建设付出的努力。
导演阎建钢认为,优秀的历史剧应该不断更新,具备“当代性”,因为剧集是为今天的观众拍摄的,必须能够被当代年轻观众接受。表达方式应当避免让观众倍速观看或轻易弃剧。
《太平年》的导演杨磊坦言,市场上长时间未见历史正剧的出现,许多演员在阅读剧本后感到兴奋激动,纷纷希望参演。赵依芳告诉记者,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历史古装剧缺席已久。“中国的古装剧尝试过玄幻、古偶、传奇等多种形式,但古偶虽好,并不能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仍有许多观众期待看到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古风古韵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正剧。”
优酷副总裁谢颖则表示,当下制作历史剧,必须打造“头部国剧”,其中“头部”指的是剧集的人气和社会影响力,“国剧”则意味着“国之大剧”、“国之重剧”。这类剧集不仅要追求高播放量,更要有思想深度,挖掘出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好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