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精品相约,创作力量汇聚——首届中国广电精品创作大会开幕啦

▲主论坛现场

精品相约,创作力量汇聚——首届中国广电精品创作大会开幕啦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角色形象

昨日,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隆重开幕,并举行了主论坛活动。此次活动以“书写伟大时代 精品奉献人民”为主题,旨在展示广播影视领域的杰出成就与时代精神,促进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植于北京丰富的文化底蕴推动内容创新

主论坛围绕“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佳体验”的核心议题展开,来自行业主管部门、广播电视机构、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影视制作单位的代表和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在发言中指出,首都广电凭借北京深厚的文化土壤,致力于打造“北京大视听”这一文化品牌,促进了各领域内容创作的蓬勃发展。过去三年间,北京共备案了超过370部电视剧,其中299部网络视听作品在全国各类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位列第一;诸如《觉醒年代》《父辈的荣耀》《欢迎来到麦乐村》等十多部作品更是荣获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我的阿勒泰》更是实现了跨界传播,《玫瑰的故事》中的“北京到底有谁在”引发了观众打卡热潮。此外,《黄河安澜》等29部纪录片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选题。

北京还推出了首个省级视听国际传播专项政策,其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覆盖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传播专项资金扶持奖励项目达到473个,涉及24种语言,支持129家机构,自2019年以来每年平均资助近三千万人民币,这些努力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电视剧精品化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侯鸿亮与《人世间》导演李路作为业界代表发言。侯鸿亮强调:“要实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耕本土故事,让东方特有的韵味通过情感共鸣走向世界,使国产剧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李路则认为,电视剧是最贴近民众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不应低估其价值。他呼吁加强精品化创作,这不仅能够提供即时的情感满足,还能传递深远的社会意义。“精品化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责任感和定力,不能急功近利。”他还提倡传统电视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共同发展,长视频与短视频并驾齐驱,“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应迎难而上,引领而非跟随潮流,利用优质渠道将历史经验转化为艺术精品,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产业。”

高品质视听内容获得海外观众青睐

大会发布了《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及《2023—2024广播电视大屏收视数据报告》,概述了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业发生的显著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视听内容涌现,不仅国内观众受益匪浅,海外市场也对这些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主论坛公布了2023年度“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的获奖作品名单。

本次大会从10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集创作指导、理论研讨、推优发布、人才培养、产业链合作、市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呈现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除开幕式暨主论坛外,还包括十二场平行论坛和九场配套活动,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精品创作的成果。约一千多家业内机构和五千余名专业人士参与了本次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激发创意活力,推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聚焦

“北京大视听”公布百廿部文艺精品项目

前晚,在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行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北京之夜,吸引了众多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领域的佼佼者。此次盛会旨在展示推介广播电视精品,促进行业内的创新与发展。会上宣布了2024年共计一百二十部的“北京大视听”文艺精品项目,涵盖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多个类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矩阵。

这些项目紧密联系时代脉络,弘扬主流价值观,如《认识你真好》《书山有路》展现了家国情怀,《长城长》《云雀叫天录》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有许多关注现实变革的作品,例如《南来北往》和《登月进行时》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应用,“北京大视听”还推出了运用AIGC技术制作的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此外,活动现场还揭晓了首批获得2024年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名单。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资助超过一千个项目,投入资金逾六亿元人民币,涵盖了电视剧行业的各个层面,培育出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预计年内还将公布第二批资助项目。

文/记者 杨文杰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