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伯男掌镜的《大真探赵赶鹅2》(以下简称“鹅2”)在五月迎来了其全新升级版。这部取材自真实小说的作品,自4月3日在北京77·抓马X新空间剧场首演以来,已累计上演30场,观众反响热烈,因此五月下半月又额外加演13场。《大真探赵赶鹅》系列自去年首次亮相至今,不仅在北京驻演,还曾赴天津、南京、杭州等地演出,预计到本月末总场次将达到250场。该剧由北京抓马艾克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青年导演张肖执导,原著赵赶鹅,是继去年《大真探赵赶鹅》后的又一力作。新京报专访了导演张肖,深入了解这部从热门IP衍生出的创新互动剧的制作过程。
创新探案剧以“真”为核
作为北京备受瞩目的全景沉浸式作品,《大真探赵赶鹅》(以下简称“鹅1”)在77剧场驻演,使得该剧场成为东城区首批挂牌的演艺新空间之一。“鹅2”的回归,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升级,以千禧年元素为特色,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生活方式,都展现了新旧交替的质感和现代与破败的鲜明对比。
张肖,这位90后新锐导演,自2013年独立执导首部戏剧作品以来,已经创作了近20部作品。2018年,他执导的话剧《认真的重要性》入围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展演,获得好评。去年九月,《蓟州疑云》大剧场版在国家话剧院首演,而他执导的环境式悬疑剧场《朱莉小姐》也在四月迎来了百场演出。张肖在环境式戏剧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透露,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作环境戏剧,如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创作《老舍和我》,并在户外游泳池、咖啡厅等场景探索环境戏剧的多种可能性。
张肖认为,《大真探赵赶鹅》原著在叙事手法上与传统探案小说不同,从剧名就能感受到其独特性。他解释说,“赵赶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幽默和调侃的成分,暗示着这是一部结合了喜剧、悬疑和犯罪元素的作品。而“真”字的使用,则表明剧中内容和案件都是基于真实事件,通过戏剧化的编排和处理来呈现。
张肖坦言,在阅读原著时,作品的真实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创作前期的采风过程中,与“赵赶鹅”原型人物的交流,让他了解到警察在破案过程中并非总是充满“爽感”,面对棘手案件时也会有苦恼和焦虑。这些原著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警察探案的真实感受,都激发了他将这些内容呈现给观众的愿望。
观众意识是主创团队的核心
从“鹅1”到“鹅2”,张肖和主创团队选择了1998年和2005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作为背景。最新推出的“鹅2”进一步深化了“全景沉浸”概念,为观众呈现了与“鹅1”不同的千禧年后城郊景象。剧场内空间被划分为五大区域,增强了对高度空间的纵向利用,并加入了肉眼可见的机械变化,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惊喜的观演视角。
张肖认为,选择1998年和2005年这两个时间线,是想传递一种情感。在信息科技尚未迅速发展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的歌曲和游戏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他希望通过戏剧唤起观众对真实生活中人际交流的兴趣。
“鹅2”通过沉浸式的形式刺激观众的感官,近距离的表演带动情感共鸣,喜剧的外表下包裹着更深刻的戏剧表达。此外,持续的互动是该系列最具现场魅力的特点。“鹅2”为每位观众准备了专属身份证,为A档观众准备了纪念档案袋,并加入了多维互动体验。剧场内不仅有主屏幕,还增设了电脑显示器、汽车车身、电视、鱼缸等多个小屏幕,摄影机数量的增加使得监控形式更紧密地与赵赶鹅的破案过程及故事发展相连。制作过程中还使用了前沿的3D扫描技术,无论是多媒体呈现的频率还是画面,都超越了“鹅1”的视觉体验。剧场之外,“鹅2”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附加体验项目,如千禧鹅报刊亭、千禧大头贴、千禧回忆墙等,让观众在观剧之余,沉浸在千禧年的氛围中。
张肖介绍,“鹅2”的舞台置景与设备比一般大剧场更为复杂。由于全景沉浸式演出的特点,演员表演和故事呈现都距离观众较近,因此对舞美的材质和安全系数要求更高。他表示,出品方没有给主创团队制定票房目标,反而促使他们能够自由且从容地创作,这是一种良性的推动。
谈到这个系列IP的市场反响,张肖认为,经过从“鹅1”到“鹅2”的创作历程,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只要认真创作,任何艺术形式最终都会得到认可。他强调,创作这个系列时,主创人员首先要具备观众意识,这不仅仅是满足观众想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观众的情绪,知道他们“不想看到什么?会介意什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释放压力,找到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