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8日红果短剧上线以来,于正担任制作人的首部竖屏微短剧《吉天照》热度表现平平,仅达到1800多万,与平台上其他动辄两三千万热度的新剧相比,差距明显。不少网友对该剧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节奏缓慢、故事缺乏吸引力以及滤镜效果不佳等方面。
去年,于正凭借“短剧思维做长剧”的策略,成功打造出了暑期档的黑马剧集《墨雨云间》。然而,在真正涉足微短剧领域时,却因传统长剧的制作思维未能适应新形式,导致观众反响不佳。《吉天照》的表现不佳,也引发了业界对于微短剧投资与精品化创作之间关系的深思:微短剧投资越高,是否真的能开启精品化的创作之路呢?
《吉天照》热度表现欠佳
期望高,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吉天照》由《延禧攻略》《传家》的编剧周末执笔,讲述了身负沉冤的梅萍重生后成为地主家的丫鬟小梅,她凭借机智与努力,设法回到曾残害过自己的东方家,并与正直的兰微星联手冲破牢笼,最终收获灿烂人生的故事。
早在去年10月,于正就高调宣布进军微短剧赛道,并安排了新签约的新人吴佳怡、白川以及已有多部微短剧代表作的刘擎、滕泽文、舒童、许梦圆等主演,显示出其对微短剧赛道的决心和信心。
据悉,《吉天照》的总投资高达800万元,这在竖屏短剧中堪称天价。于正对此表示:“我亲自下场了,要是无法跟普通短剧区分,那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该剧上线至今,热度仅为1840多万,而同期打着“新剧”标签的作品中,最火爆的微短剧《好一个乖乖女》热度已达到7000万。红果官方发布的代表性爆款剧中,也并未见到《吉天照》的身影。
红果免费短剧上热度高的剧集
节奏拖沓,滤镜效果引争议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于正在此前用短剧思维做长剧时虽有成功案例,但在真正涉足微短剧领域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原因在于他未能准确把握微短剧的创作规律,没有抓住微短剧短平快的节奏特点,也未能满足观众对于情绪价值的需求。在微短剧和长剧的创作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两头不讨好。
微短剧的核心在于节奏快速,一两分钟的剧集中需要包含两三个反转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然而,《吉天照》的节奏却显得过于缓慢。例如,开篇讲述梅萍被东方德迎娶进门后遭到迫害,家产被占,父亲被气死,她自己也由妻贬为妾,还要被东方德献给权臣玩弄等情节,在微短剧中竟然用了整整5集来表达,这显然难以吸引微短剧用户的关注和追看。
此外,《吉天照》的运镜风格偏向传统影视剧,剧中有不少在微短剧中较为少见的空镜。这些镜头在长剧中主要用于渲染氛围和情绪、交代环境、表达情感等,但在微短剧中却显得多余且有些主次不分,让观众难以找到重点。
比如,开头部分一个人突然被推下楼,然后府上丫鬟、妾室们纷纷循声而来,一连串氛围营造完毕,却不知道接下来要讲的是什么。梅萍和其他三位姐妹准备刺杀东方德时,镜头给到四个人脸上,还让四人缓缓举起手中的凶器。这种拖节奏的镜头语言,显然不符合短剧观众的观看习惯。
同时,《吉天照》的画面和滤镜也遭到了不少吐槽。整部剧被雾蒙蒙的滤镜笼罩,营造出一种阴冷的感觉,有些画面因为滤镜的处理而显得模糊不清。有网友吐槽说:“她是在人间被处死,又不是在阴间被处罚,场景搭建得怎么如此阴森。”
投资多就能拍得好?
公开消息显示,《吉天照》的投资高达800万元。剧集播出后,不少网友和从业者都产生了疑问:这样的制作真的花了800万吗?
要知道,两年前,一部一百集左右的微短剧成本仅仅在十多万元左右,主演也就几百元一天。但随着行业越来越热,更多资本进入后,整个行业也是水涨船高。如今拍一部微短剧,基本要六七十万元,一些微短剧投入能达到两三百万元,头部的微短剧演员一天的片酬能达到两三万元。
“我们制作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制作成本达到300万元,加上整个营销宣发,最后总成本在600多万。”业内头部微短剧公司听花岛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未来微短剧制作成本必然会越来越高,比如公司的新剧《慕雪倾城》,要求找到最好的貂皮,还要自己造雪景,因为现在的微短剧行业“真的太卷了。”
不过,也有不少从业者持不同意见。微短剧导演老七表示,微短剧要发展,制作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但并不是说投资高就会打开微短剧的精品化之路。微短剧讲究的是短平快,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是契合当下用户的观看习惯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制作周期快,回款周期短。
投资高,肯定要求利润相应提高,但当下的创作有太多不确定性,观众口味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等等。一位业内人士称,就目前来看,微短剧的大部分用户还是比较下沉的,制作水准上去了,但用户的审美却没有跟上。
一位制作人认为,随着观众审美标准的提升,微短剧的“低成本+高效产出”模式正在被重新审视。未来,只有那些在有限预算内仍坚持质量的制作团队,才能真正脱颖而出。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苏静
assis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