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古装剧咋样才能不落入爽文套路

近年来,古装剧在题材和类型上似乎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实际上,它们的叙事方式变得越来越单一,观众的观赏兴趣也随之减少。目前,大多数古装剧源自网络文学改编,并通过网络传播的话题发酵而广受欢迎,这无疑扩大了它们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可以说,古装剧在网络上的播放量和社会效应往往超过了传统电视媒介,它们在价值观、情节结构、审美风格以及消费诉求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和时尚化趋势,这反映了网络受众的特点。

整体来看,由于古装剧主要面向网络平台和年轻的网络观众群体,其消费属性远超过历史剧。发展至今,仅仅依靠服装、化妆和道具来营造唯美古典的世界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现阶段,这种视觉上的奇观化已经不够吸引人,迫切需要更加丰富且具有强烈消费属性的故事内容,从视觉经验的奇观化转向心理经验的奇观化。进一步来说,心理经验的奇观化更为主观和极端,它要求展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经验,包括两个方向:

一是极力突出那些超越常人的美好品质如美丽、浪漫与善良等正面特质,这类作品多见于玄幻、仙侠及偶像剧中,强调一种“虐心”的极端化心理体验;二是描绘那些低于常人道德标准的行为或阴暗甚至丑陋的负面情绪,通常表现为极度自私自利的权力斗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权力多集中在男性手中,男性间的权力争斗屡见不鲜,而展现女性之间权谋的作品相对较少。

因此,展示女性智谋的宫斗剧、宅斗剧开始受到关注,从香港早期的《金枝欲孽》《宫心计》,到内地广受欢迎的《甄嬛传》《琅琊榜》《如懿传》《延禧攻略》等,这些作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成熟,并成为古装剧的一个重要分支。换句话说,古装剧中的心理经验奇观化,特别是宫斗剧中对美丽高贵优雅的女性之间勾心斗角的刻画,实际上是为了迎合网络上追求“爽感”的消费心理。这种由虚拟空间催生出来的需求既不同于纯粹的艺术欣赏也不同于传统的接受模式,故事内容与人物设定往往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爽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极致的心理满足感,无需考虑艺术上的超越性、叙事逻辑性或是与现实的关联度。为了达到这种心理上的愉悦,古装剧可以在人物关系上设置不合常理的矛盾冲突,让角色经历超乎想象的艰难困苦,最终实现逆转胜利。

“爽”是一种主观排他甚至偏执的心态,来源于巨大的心理反差体验而非事件的真实性。例如权力地位的巨大差异、道德善恶的对比、能力强弱的变化、受辱与报复之间的转换等。作为主观感受,“爽”不仅体现了个体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同时也映射出社会集体潜意识中对于权力争夺的兴趣。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因为女性之间的权力较量相对少见,所以成为了提高古装剧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甄嬛传》之所以能够长期被视为宫斗剧乃至整个古装剧领域的经典之作,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该类型的角色形象、情节安排及叙述手法。主人公甄嬛经历了从天真无邪到历经磨难直至彻底转变的过程,其间经历的巨大变化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借助于虚构的自由时空背景,当下的古装剧直接满足了网络用户对于“爽感”的需求,在互联网平台上占据了有利位置。然而这也暴露出了它们容易陷入自我复制、缺乏创新的问题。古装剧中所谓的“爽感”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欲望的体现,并非源于美学追求,而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未得到满足的愿望的一种替代性补偿。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装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首先,由于所追求的欲望主要集中在权力与爱情两个方面,这对剧本创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次,“爽感”建立在两种极端情绪状态之间的对比之上,遵循着由坏变好、由弱转强的原则,导致故事情节趋于雷同;最后,“爽感”的标准就是极致化的满意程度,这意味着需要构建出更加夸张激烈的剧情冲突,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独特,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心理逻辑与事件合理性之间的挑战。

在古装剧中追求极致的心理满足很难长久维持下去,因为它本质上并不符合审美标准。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引发审美疲劳与其他非审美因素之间的矛盾。毕竟,古装剧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等待着创作者们去探索发现。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