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古装剧怎么老爱用鼓风机,是不是有点过了?

《墨雨云间》的鼓风机效应让人回想起了《太子妃升职记》的经典场景。
近年来,在古装剧中营造一种氛围感似乎成了制作的首要任务。
然而,人们开始质疑,这种氛围感是否已经被过度使用,以至于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

古装剧怎么老爱用鼓风机,是不是有点过了?

确实,所谓的“爽剧三宝”——鼓风机、丝带、花瓣——近期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尤其是鼓风机,它的存在感异常强烈。
在正在播出的《墨雨云间》中,为了营造氛围感,无论场合是否合理,到处都可以看到鼓风机的身影。
不仅仅是室外自然风的存在,就连室内也无风不起浪。
例如,姜梨去世的一幕中,不知从哪里吹来的风,吹起了姜梨的头发。
紧接着,原本奄奄一息的姜梨突然从床上爬起,走到梨树下转了一圈后,被鼓风机吹起的大风掀翻在地……整个场面透露出一种诡异的平静感。
还有女主弹古筝的场景。
从她手触琴弦的那一刻起,仿佛有某种神秘开关被触发,随着音乐响起,她的头发和衣衫同时开始飘扬。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导演侣皓吉吉,他在2015年的《太子妃升职记》中首创了“鼓风机美学”,并以此拍出了大爆款。
但遗憾的是,对于2015年的观众而言这是一场惊喜,而如今已是2024年,经历了无数大风暴的观众们对此已不再感到新奇。
此外,这些年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坠崖戏、落水戏,还是舞蹈戏、朝堂戏,不管是突显人物美貌,还是展现打斗场面的激烈,都少不了鼓风机的加持。
“自带鼓风机”不再是形容词,而是现实写照。

作为观众,我们能理解这些剧集想要营造的氛围感。
但当氛围感无处不在,且呈现方式越来越不合理时,它就变成了一种怪异的感觉。
还有网友发现,不仅在影视领域,生活中对氛围感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要,而且似乎已经被过度使用了。
“氛围感”成了一个万能的概念,家居环境要氛围感,妆容穿搭要氛围感,拍照也要氛围感……万事万物似乎都离不开氛围感的加持。
古人在做大事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祝祷,现代人则是在做事之前,要营造氛围、打造沉浸式的环境。
“氛围感”成了美好的代名词,“氛围感拉满”则代表高度的认可评价。
但很多时候,氛围感的模糊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欺骗性,使我们忽略了本质。
比如网红餐厅各自拥有花哨的氛围感,但食物的味道却很难评。
短视频和产品的宣传都在把我们往情感价值上引导,但视频内容的真实性、产品的质量好坏却越来越被忽视。
为什么人们如此需要氛围感呢?
为什么这么需要氛围感?
所谓氛围感,通常指的是一个环境或场景所营造出的特定气氛,它可以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氛围感能为人们带来审美享受。人们追求氛围感的初衷,是为了感受生活的美好。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无论是精致的家居布置、优雅的服饰搭配,还是富有创意的摄影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氛围感还能激发情感共鸣。
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一段动人的音乐、一部感人的电影……都能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我们的社交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氛围感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调整环境氛围,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需要以舒适、惬意的状态进行自我调节,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随着氛围感受到热捧,“氛围感经济”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大众消费逐渐呈现出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的特征,氛围感、情绪价值和内心舒适度日渐成为消费体验中的重要指标。
“千金难买心头好”,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为“氛围感经济”买单,能收获宝贵的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
然而,当我们对氛围感的追求变得过度和盲目时,便会过犹不及。
滥用氛围感,显得矫揉造作?
氛围感的滥用会导致审美疲劳。
当观众看到太多相似的手法和场景,当一种特定的氛围被频繁复制和使用时,人们便难以再产生新的兴趣和热情。
过度追求氛围感还容易导向形式主义,让人忽略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
当人们过分注重创造或维护某种氛围、追求外在形式时,往往却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和内涵,对真正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
当所有人都专注于维持既定的氛围时,也会抑制新的想法和创新的尝试。
过度强调氛围感还可能引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显得做作。
随着氛围感成为一种社会期望,为了追求所谓的“高级感”和“独特感”,人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营造氛围感,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和真正的幸福感。
有时候人们不是关注/认同/喜爱一些事情/物品本身,而是享受拥有或经历这些的所展现出来的姿态。
这种过度的氛围营造,会让人感到刻意和不自然。
当“氛围感”三个字成为自媒体与营销圈的流量密码,本来个性化、私人化的情感体验,就会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
本应追求自然、释放天性的氛围感,却充满刻意生硬、矫揉造作的营销痕迹,渐渐偏离了本意。
如果只是跟风打卡、随波逐流,为模式化的“氛围感经济”买单,踏入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也是大可不必。
我们需要对氛围感的滥用进行反思。
在追求视觉和情感上的吸引力时,也要确保不牺牲内容的深度、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在追求氛围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成熟和富有洞察力的审美观和生活观。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