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色古香的报国寺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越剧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宝玉"和"黛玉"的扮演者,身着华丽的戏服,步态轻盈,仿佛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走出,令人驻足观看。他们并非专业的越剧演员,而是来自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的成员,一群因对越剧的热爱而聚首的业余爱好者,将这门南方艺术在北京的土地上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小百花越剧团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的重要演出团队。这个由四十多名成员组成的剧团,年龄层次丰富,职业多样,从学生到公务员,再到企业高管,他们因共同的爱好而聚集在一起。"许多团员刚加入时对越剧一知半解,现在却能自信地在舞台上演绎折子戏。"剧团团长陈红自豪地介绍道。
在演出间隙,陈红和赵丹宇,"黛玉"的扮演者,正认真地讨论着表演中的细节。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里,他们身越剧戏服,排演着戏剧,与周围的古朴环境相得益彰。
剧团的成员们依靠"老带新"的方式学习越剧。陈红回忆说,12年前她加入剧团时,对戏曲知之甚少,"我从道具和场务做起,逐渐跟着老团员学习。"剧团成员们通过网上资料自学,并在每周日的排练中,由资深团员教授新团员,从形体、声乐到咬字,无一不学。他们还会向越剧名家请教,甚至在假期前往外地学习,将新知识带回剧团,无偿传授给其他成员。
尽管剧团成员大多来自北方,对越剧方言的发音并不熟悉,但来自南方的团员们会耐心教导大家,许多团员都有自己的唱词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不同唱段的发音。剧团的排练集中在每周日,许多团员都非常珍视这一天的学习机会,甚至有团员不惜每周从廊坊坐火车前来参加排练。
多年来,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不仅积累了《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部传统大戏,还创作推出了《黄道婆》、《潘玉良》两部原创剧目,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剧团的演出足迹遍布北京各大剧院,甚至受邀参加"中国戏剧节"展演,前往越剧的故乡浙江进行巡演。
剧团成员虽然都是业余爱好者,但他们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都亲力亲为,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在日常排练中也是一丝不苟,声情并茂。每周日,团员们都会早早地来到排练厅,开始一整天的训练。
每当外出演出,剧团的成员们都会像搬家一样,各自负责自己的行头,集体运送大道具。"我们自己的车都是道具车,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携带道具,如果还不够,就集体出钱租车专门运输。"陈红说。在剧团中,主要角色的团员会自己置办戏服,而龙套的服装则由剧团共有。许多团员还自发学习编制头套发式、制作道具、勾脸上妆。演出前,团员们在后台互相帮助,井然有序地准备着。
"这个团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诚,所有演出都是公益性质的,我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金钱或名声。"陈红说。在这里,团员们共同参与演出,购买道具,学习化妆,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坚持下来并不容易,但我们齐心协力,反而做成了很多事情,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陈红感慨道,"看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因为我们而喜欢上越剧,喜欢上传统文化,我们感到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