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白蛇:浮生》《落凡尘》以及《金庸武侠世界》等一系列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相继亮相荧幕,公众对于这些改编作品的讨论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所谓的经典,是指那些历经时间考验、在文化长河中发光发热,并具有原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们自带观众基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和象征价值,因此成为影视改编中的宝贵资源。由这些经典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在播出前就引起广泛关注,激发起观众的期待。
然而,仅仅依靠经典的吸引力来引起关注是不够的,要让新改编的作品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传播良好的口碑,并非易事。因为经典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较高,观众对其改编作品的期望自然也会更高。此外,许多经典作品不止一次被改编,不同时代的创作者对同一经典有着各自的解读和呈现。例如,《红楼梦》就有1987年版和2010年版的电视剧,以及1989年版和2024年版的电影等多个版本;《西游记》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形式。每当有新的改编作品问世时,总会引发关于哪个版本更胜一筹的讨论,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媒体事件。因此,如何在众多改编版本中脱颖而出,成为符合现代观众审美和期望的作品,是经典改编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进行改编创作之前,创作者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首先是改编与原作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经典影视改编是从文学到影视的跨媒介转换。因此,在改编之初就需要评估经典的“可改编性”。有些经典故事结构清晰、人物形象生动,适合转化为影视语言,这样的改编相对容易。而有些经典则注重作者的个人表达,强调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可能会削弱故事的连贯性和戏剧性,这类作品的改编难度较大。
其次是改编与社会语境的关系。经典作品通常与当下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所以改编也是跨时空的创作。由于经典广为人知,其故事和人物深入人心。观众在观看改编作品前已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积累,这些都是他们的“前理解”。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期待与创作者的意图进行交流,接纳那些未被包含在经典文本中的意义,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这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能够为经典开辟更广阔的意义空间。而所有人的“前理解”汇聚在一起,又深刻影响着作品所处的社会语境,对影视改编作品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经典影视改编中,应对所要改编的内容辩证分析、认真探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一般说来,创作手法有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等。所谓移植式,就是最大限度还原原作,保留原著的基本人物体系、叙事逻辑、主体情节乃至价值内核,探索具有恒久意义的人生话题,提炼出具有恒久价值的人生哲理。这种手法一般应用于容易改编的经典。比如,《白蛇:浮生》传达的“为了爱情勇于牺牲奉献”的理念,与原作一脉相承。而《金庸武侠世界》里郭靖心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正是对《射雕英雄传》主题的提炼。
注释式是在还原原作的基础上,对某个人物或线索进行改编。近似式只从原作中吸收一些素材进行创作。这两种手法需创作者挖掘经典中不断生长的文化基因,与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生发出更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小说《红楼梦》描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而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主要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注释式手法的应用。电视剧《繁花》则保留原著小说的很多特质。比如,该剧具有与小说相似的故事脉络和人物设置,还时隐时现着小说渲染的那种感伤怀旧的时代氛围。但电视剧和小说之间又存在着很大差异。尤其是故事的设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小说对上海市民生活进行细致描写,更像是一种状态的陈述。电视剧将上海市民生活状态当成了故事的背景,在其中设置一条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商业竞争主线,赋予人物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拼搏的精神面貌。这就属于近似式创作的范畴。同样采取近似式创作手法的代表作还有《落凡尘》。该片取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延续原故事情感主题的同时,重塑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让织女不再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而是主动揭露天庭的阴谋,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追求自由与爱情,为传统神话增添了一种现代精神。
可见,好的经典改编不是毫无创新的复制粘贴,也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全新创作,而是站在经典的巨人肩膀上,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提炼原作中的美好,审视弥补其中的缺憾,启发广大观众通过作品思考人生、观察社会,从而获得熟悉又新鲜、隽永而独特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