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正浓,北京的文艺舞台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近来,多部精彩剧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即将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这些作品涵盖了戏剧、舞蹈、歌剧等多种形式,不仅展现了本土创作力量的蓬勃发展,也彰显了与国际接轨的艺术追求。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彩排剧照。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舞剧《主角》彩排剧照。本报记者 方非摄
经典再现
传统美学融合现代视角
1942年,吴祖光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完成了戏剧杰作《风雪夜归人》,通过讲述名伶魏莲生的故事,揭示了几位角色在动荡年代中的命运起伏。自上世纪50年代起,《风雪夜归人》便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历经岁月洗礼,其光芒依旧不减。今年4月25日,这部经典之作将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一部分,在首都剧场再度亮相,成为该剧院本年度首部重排大戏。
在这部剧中,中国式的审美理念无处不在,例如,主演刘恒来自北方昆曲剧院,他的加入使得戏曲元素贯穿全剧。导演闫锐表示,《风雪夜归人》的舞台设计将以诗意和简洁为主,结合现代光影技术,营造出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戏剧空间。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相结合的方式,《风雪夜归人》并非孤例。5月15日,由陈佩斯领衔主演的话剧《戏台》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复演,该剧同样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通过一个军阀混战时期戏班的故事,展现了丰富的人间百态。正值《戏台》首演十周年之际,这部作品再次登台,无疑为如何让一部优秀的新编经典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提供了参考。
新剧登场
舞台艺术映射时代变迁
除了对经典作品进行重新诠释,近期北京舞台上还有不少新创剧目值得关注。本周五,北京演艺集团及其下属北京市曲剧团精心打造的话剧《远方的拉萨河》将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迎来首演,以此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该剧从北京援藏干部的生活细节出发,讲述了汉藏民族间的深厚情谊。编剧唐栋、蒲逊及导演傅勇凡通过对援藏干部的采访、参观成果展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素材,力求在剧中展现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据傅勇凡介绍,《远方的拉萨河》不仅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还将融入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目前,剧组已在大兴剧院完成了彩排,即将正式与观众见面。此外,另一部值得期待的作品是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演出的舞剧《主角》。该剧改编自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将于5月9日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导演王玫指出,《主角》以秦腔名角忆秦娥的经历为主线,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她希望通过这部舞剧,能够展现出原著中关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接轨国际
西方巨著挑战制作能力
在致力于本土题材开发的同时,北京的舞台艺术也在努力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一步呈现西方经典作品。4月29日,国家大剧院将联合国际团队推出瓦格纳歌剧《女武神》。这是继去年的《莱茵的黄金》之后,国家大剧院对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又一次尝试。
瓦格纳花费了26年时间完成这一系列作品,其中包含了他最深邃的艺术思想和最复杂的结构设计,代表了西方歌剧艺术的巅峰成就。由于其极高的音乐难度、众多的角色以及对舞台表现力的要求,《指环》系列每次上演都备受关注。以《女武神》为例,长达5小时的演出时长、“女武神骑行”等壮观场面,都将是对北京歌剧制作水平的一次全面考验。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指环”系列的四部作品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上演。他认为,能够持续稳定地制作这样宏大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剧院还是整个城市而言,都是文化产业达到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乐评人张光楹则指出,从最初模仿西方作品到现在能够驾驭如此规模的瓦格纳歌剧,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巨大进步,“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北京无疑占据了领先地位。”记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