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AI时代,非遗影视怎么火?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影视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影视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它不仅展示了粤剧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观众对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AI时代,非遗影视怎么火?机遇与挑战并存!

影视作品中非遗的运用,往往能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元素。例如,在电视剧《梦华录》中,茶百戏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剧情,也让观众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更多的认识。非遗的融入,使得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的产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技艺、习俗和节庆等非物质的文化形态。随着非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欣赏非遗的独特魅力。影视作品作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影像的力量,使得非遗得以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深入人心。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非遗影视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传播也更加精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非遗真实性和精准传播的担忧。人工智能生成的影视内容,虽然在技术上日益成熟,但其真实性和对非遗文化的准确传达,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影视作品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得非遗在影像和观众心中“活”了起来。具体来说,非遗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作为表现形式,如戏曲类影视作品;二是作为主题和主体,非遗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三是作为次要线索,非遗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四是作为背景,展现民俗文化。

这四种方式共同促进了非遗的活态化传承,使得非遗能够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的情节,逐渐渗透到观众的认知中。在人工智能时代,利用影视传播非遗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非遗的核心在于其无形的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有形物质。在传承过程中,非遗主要依赖于耳濡目染、口授面习的方式。这种传承方式使得非遗难以通过简单的文字记录来还原其过程和魅力,实现广泛的传播。

随着影像记录技术的发展,传承人的技艺实操和表演展示得以被记录和传播。影视作品的场景化叙事,不仅记录了传承人的技艺,还通过故事化的情节建构,还原了非遗的内涵,使得非遗能够在观众的生活中得到传播和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源于农耕时代,其活动和器物都与农耕时代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工业时代的影像为媒介承载非遗,可以看作是连接农耕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纽带。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非遗的影像化成为了非遗数字化的一部分,为非遗进入智能时代奠定了基础。

技术的发展为非遗影视传播带来了红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失真和茧房效应的风险。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降低了非遗影视的制作门槛,提高了便利性。然而,AI工具生成的影视内容可能缺乏真实性,甚至可能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场景,这可能会对非遗的认知造成误导。

此外,随着算法推送的精准化,非遗影视的传播可能会逐渐被局限在特定的圈层内,形成茧房效应。这可能会增加非遗破圈传播的难度,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构成挑战。

短视频和短剧的兴起,虽然不是AI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但它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了影视发展的重要表征。这类载体在非遗影像传播方面的潜力和影响,仍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 张华)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