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泛浏览了关于某部电影中杀人动机的众多评论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我们真的在讨论同一部作品吗?为什么那么多的声音因为所谓的“动机未明”而对影片给出低评价,其实那个动机已经相当清晰——那就是“精神障碍”。将这种心理状态作为犯罪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难道还不够明确吗?甚至有人追问角色为何会患上精神疾病!显然,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悲痛,而不是聚焦于悲剧发生的缘由。或许部分观众期待的是一个更加刺激、充满悬疑元素的故事,来满足他们对于惊悚和紧张情节的好奇心,但选择这部影片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期待。这并不是一部以剖析连环杀手心理为主题的电影,《爸爸》这个名字本身就已经暗示了它更倾向于讲述一个家庭故事,而非《荃湾少年杀人始末》或《踏血寻梅 2》这样的类型。
此外,当前围绕“杀人动机”的负面评价趋势让人颇感不解。如今,在线上的影评似乎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群体活动。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随波逐流的一分子。一旦有某个看似权威的声音发表否定意见,立刻就会引来大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附和的声音。仅仅基于他人的观点,便轻易地给整部电影打上消极标签的做法,是否有些过于草率?当个人真实的观影感受被集体情绪所取代时,电影艺术所能展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创新力又该何去何从呢?当然,每个人对于电影都有自己的偏好,但如果总是带着预设的观点去评判每一部作品,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正在剥夺电影本身应有的公正对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