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春节档期的落幕,多部电影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尘埃落定,《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成为该档期无可争议的票房王者。这部由可可豆动画精心制作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超过153亿人民币的票房,刷新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记录,为国产动漫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新标杆。
哪吒的故事蕴含着与古希腊悲剧相似的主题元素,这类悲剧往往通过展现正义斗争中的挫折与失败,揭示美好理想的破灭,并借此批判邪恶、颂扬正义,给观众以激励和启示。正如鲁迅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同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到,悲剧展示了比现实中的人更为高尚的形象。哪吒的故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仅讲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还深入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哪吒的故事完美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三大核心特点:发现、逆转和个人缺陷。“发现”是指角色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转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被调换的“灵丸”,而非真正的“魔丸”,这让他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深深的困惑;而申公豹则揭露了无量仙翁的阴谋,并选择站在陈塘关一方抵抗外来威胁。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情节逆转也是其一大特色,比如哪吒与敖丙之间身份的交换、敖丙立场的改变、申公豹形象的重塑以及敖光和无量仙翁角色的反转,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带给观众不断的惊喜体验。此外,哪吒性格上的暴躁、骄傲和任性反而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他的吸引力。
哪吒这一角色源自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经过佛教与道教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独特形象。从1979年的《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现在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每一次改编都是对原有题材的一次创新,见证了哪吒从一个“弑父”的少年成长为敢于挑战神权秩序的英雄。在《哪吒闹海1979》中,哪吒因为误杀了龙王三太子敖丙而被迫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向父母谢罪,象征着他对传统父权制度的反抗。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则进一步演变为一个敢于质疑并挑战天界权威的存在,通过对“天元鼎”的破坏表达了对既有规则的不满。导演饺子巧妙地处理了这些情节,使得这两部作品既保持了深刻的思想性,又不失为适合全家观看的娱乐佳作,为哪吒系列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都采用了镜像结构的设计理念。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理论,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哪吒和敖丙,作为原本对立的魔丸和灵丸,他们的关系充满了张力。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两人经历了从对抗到友谊的转变过程,反映了镜像结构中的相互转化。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这种镜像关系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表现。敖丙死后灵魂附身于哪吒身上,实现了两个灵魂在一个身体内的共存。哪吒因此在俊俏的外表和叛逆的形象之间自由切换,强化了两者的镜像关系。除此之外,哪吒与申公豹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镜像联系。申公豹作为仙界的底层执行者,常常被迫完成那些不光彩的任务,深受等级制度的压迫。如果哪吒没有勇敢地站出来挑战这个不公平的体系,也许他也会沦为另一个申公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过:“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哪吒就像一位无畏的革命家,勇敢地向旧有的权力结构发起挑战。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仅是一部视觉效果出众的合家欢动画电影,它还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这部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深入人心的主题,成功地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深处,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