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女性命运的语境中,波伏娃曾指出:“男性因被社会推上艰难却充满希望的道路而幸运,女性则不幸地面对着难以抗拒的诱惑,这些诱惑引诱她们走向看似轻松实则布满荆棘的道路。人们不仅不鼓励女性去奋斗,反而教导她们只需顺其自然便能获得幸福;然而,当她们意识到自己被骗时,往往已无力回天。”
基于此,《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并非日本版的《骆驼祥子》,尽管两者都描绘了主角不可避免的命运下滑,但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却是截然不同的。
相较于直接采用电影名称,描述一个缺乏爱意的松子的一生似乎更能捕捉故事的核心——由于童年时期父亲教育方式的影响,松子一生都在追寻被爱与被需要的感觉。每一次真心付出换来的是失望与伤害,使她一步步滑向绝望的深渊。如果不是死亡,这样一段在世俗眼光下失败的人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被人知晓,连同松子一起,在那狭小阴暗的出租屋里无声无息地消逝。然而,正是她的离去,让从未谋面的姑侄二人得以通过阿笙的视角了解松子的故事,从一张鬼脸的照片开始,以一张皱巴巴的名片结束。川尻松子的生命轨迹始于对父爱的渴望之中,终于对爱情盲目追求所带来的自我厌恶里。
当旅馆负责人和学校领导质问松子时,她选择了做鬼脸回应,这一幕令观众发笑的同时,也让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心酸。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小丑》中的亚瑟无法控制的大笑,松子同样在紧张时刻本能地采取了这种试图赢得他人喜爱的方式——做鬼脸。对她而言,这意味着:做出鬼脸=父亲开心=父亲注意到我=父亲是爱我的。这是幼年松子心中最简单的逻辑链条,就像沙漠中的旅人一旦尝到了水的甘甜就开始渴望更多,为了这份爱的体验,她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对于松子来说,这份“水源”就是他人的爱。即使八女川对她施以暴力,她依然坚信他是爱她的;即便另一位作家仅仅把她当作摆脱自卑感的工具,她仍然沉浸在他编织的美好幻想中;哪怕理发师只是短暂地对她产生了兴趣,她也将这段关系视为生活的支柱;甚至于龙洋一给她开出空头支票并逃避现实时,她依旧日复一日地准备迎接他的爱。
“这一切都是假的,没有一句真话,没有人真正爱过我。不过,泽村惠接纳了我,但她过得太好了,我不想让自己因为嫉妒变得面目可憎,所以最好离开她。”当松子含泪驱赶唯一的朋友时,她在想些什么?如果她真的心如铁石,为何会在男友企图伤害朋友之际挺身而出?又为何在说出决绝话语的同时身体颤抖不已?
松子急切地想要用所谓的爱情填补内心的空虚,以至于忽视了那些本应珍惜的友谊,等到想要挽回时,命运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最终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草草结束了她的故事。
这不是应有的结局,至少,无数像松子这样的女性不应遭受如此命运。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受害者,而是那些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因此,我对影片结尾的设计并不满意,所有角色,无论是善还是恶,共同唱起了歌,松子的灵魂在想象中的天国与妹妹重逢,所有的矛盾似乎都在歌声中化解,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虽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团圆结局,但却给我一种类似的错觉。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幽默元素也不得我不喜欢,因为当个人的痛苦可以轻易成为他人的笑料时,那么这种痛苦也就失去了它的重量。相比之下,《出走的决心》就很好地展现了这种沉重感。
电影深刻揭示了缺失的父亲角色、背叛信任的男人、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冷漠以及人性中的弱点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影片中往往是点到为止,并未深入挖掘。导演似乎在传达:“我们仅提供事实,至于价值判断,则留给观众自行思考”。我希望看到更深刻的反思、批判以及对悲剧背后深层次原因的追问,正如《某种物质》那样彻底地展现自毁的过程(当然,该片未能直接指向权力阶层确实是一大遗憾)。松子的一生并非毫无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也不应仅仅依赖于爱或被爱。无论是松子,还是其他地方有着相似经历的女性,我们都需要给予理解和包容;而对于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我们需要进行变革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