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电影界,一部能够以清新脱俗、疗愈人心的风采脱颖而出的作品,无疑是一股清流。该片以复古的16mm胶片拍摄手法,成功地打造出了一种朦胧而温馨的视觉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影片以女主角的经前综合症(PMS)和男主角的恐慌症为切入点,巧妙地运用了“黎明前的黑暗”这一隐喻,表达了一种与心理阴影共生的生活态度。然而,导演并未深入探讨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尤其是心理疾病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所蕴含的复杂性。相反,电影似乎将这些疾病视作一种自然现象,提倡与它们和谐相处。尽管这种理念在理论上是可取的,但影片在实际表现上并未触及“黑暗”的深层含义,包括疾病带来的痛苦、社会对疾病的偏见以及经济负担等问题,均未得到充分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心理疾病和创伤的阴影远非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可以被浪漫化地与宇宙星空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影片通过平和地展现日常生活的温馨场景,向那些同样经历心理困扰的观众传递了关怀,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目标观众,因此,对于这样一部旨在提供心灵慰藉的电影来说,上述批评可能显得过于严苛。
对于PMS的讨论,本意是想从医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女性可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的当下。这种关注有助于打破对女性情绪化的刻板印象,说明女性的情绪波动并非无迹可寻,而是有着PMS这样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种讨论也存在陷入本质主义的风险,似乎在暗示女性完全受制于自己的身体和激素。在社交媒体上,不难发现许多将女性的生活归咎于激素控制的观点:经期的抑郁、卵泡期的愉悦、排卵期的性欲、黄体期的烦躁。这种描述与过去对女性情绪多变的陈旧观念不谋而合,仍旧暗示女性无法主宰自己,甚至为女性的失控提供了一个看似更加固定、难以改变的生理学解释。
要真正深入探讨PMS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这一症状在女性中的普遍性、影响程度、具体表现以及女性如何应对。遗憾的是,影片在这方面的探讨并不深入,忽略了PMS的许多身体症状,如疼痛、肿胀、乳房胀痛、疲劳等,仅仅留下了“无端的烦躁”。在上白石萌音的甜美演绎下,这种表现更像是传统叙事中女性“情绪化”的可爱化版本,这无疑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再次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