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的英国,一位名叫约翰·格里尔逊的电影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1928年,他加入了帝国市场委员会,担任电影部门的负责人,肩负起了通过影像宣传政府政策的重任。
格里尔逊的创作生涯起步于1929年,他执导的首部作品《漂网渔船》以捕鱼为题材,不仅开创了纪录片这一新的电影形式,更被誉为英国纪录片的奠基人。他在英国成立了一所纪录片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片制作人才,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纪录片学派”。
格里尔逊学派的创作理念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德国鲁特曼的蒙太奇手法,以及法国先锋派等。格里尔逊本人也是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的门生。他们主张纪录片应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创造性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宣传效果的艺术作品。其代表作品如《漂网渔船》、《煤矿工人》以及《锡兰之歌》等,均体现了这一理念。
《漂网渔船》以其真实的拍摄手法,突破了当时电影界追求虚构故事的常规,将普通渔民的劳动生活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的实时拍摄,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体验渔民劳作的紧张与收获的喜悦,这种纪实美学的魅力,赋予了影片独特的艺术价值。
格里尔逊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纪实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在纪实性上,他汲取了多位电影大师的表现手法,力求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艺术性上,他通过悬念的设置、蒙太奇的运用,以及节奏和隐喻的蒙太奇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政治倾向性上,格里尔逊的影片往往只展示事物的积极面,如《漂网渔船》中对英国捕捞业的颂扬,以及对工业化进程的赞美。实用主义在他的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强调纪录片应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和目的。
英国纪录片运动,由格里尔逊领导,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运动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以服务公众、记录现实为宗旨,反对虚构故事和人工布景。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以及卡瓦尔康蒂的《采煤场》等作品,都是这一运动的杰出代表。
《漂网渔船》作为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不仅展现了格里尔逊的创新精神,也受到了当时各种电影流派的影响。它对后来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里尔逊提出的纪实美学思想,为纪录片的类型化奠定了基础。尽管在实践中,纪录片有时沦为权力的工具,但格里尔逊对“纪实”美学理念的坚守,确保了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真实意义的电影类型的社会地位。
本文内容摘自聂欣如老师的《纪录片概论》第四章,对格里尔逊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