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观影体验之后,我发现自己被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着想要记录下我的想法。通常情况下,电影带来的那些灵光一闪的想法要么因为懒得动笔,要么由于思绪太过纷杂而未能形成文章。不过这一次,与友人q宝的一番对话,不仅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影评写作的热情。
这部影片的情节设计让人不禁联想到心灵哲学中的“黑白玛丽屋”实验——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其中一个人自出生起就被限制在一个只有黑白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这个设定引人深思:当个体失去对外界的感知后,我们如何定义生命的存在?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江户川乱步《烟虫》中描述的那个失去了四肢和所有感官的人,他们虽然存活,但其生活的意义和质量受到了质疑。然而,在影片中,主角经历了极端的精神封闭之后,并未丧失意识,反而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传统观念的新见解。这种未经现代社会同化、保持纯真的视角,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特别吸引我的是主角卡斯帕尔那宛如新生般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他似乎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从日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这种能力的背后,或许可以归因于他的学习过程与感知世界的同步发生。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学会了读写,并能自如表达情感,这种迅速的成长建立在他作为成年人的学习潜能之上,区别于普通儿童的发展模式。卡斯帕尔的经历像是重新经历了一次童年,只不过这次是在成人的智慧基础上进行的。这段时期,他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以及空间概念等抽象事物的认知都是全新的,这些初次接触的事物让他没有忽略个人的感受,而是让知识与直觉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他构建了一个独立且超越常规认知体系的世界。正如q所言:“先验的知识如同埋藏地下的文物,等待着人们提升修养去发掘。”
相比之下,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则是首先通过感官和情感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然后逐渐转向语言和逻辑的学习,最终使得最初的感性认识被理性分析所覆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理论知识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削弱了我们对基础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这部电影巧妙地展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一是感官/情感层面的探索,例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郁郁葱葱、潮湿的自然环境;二是智力/学术性质的探讨,多发生在整洁的家庭内部;三是手工劳动/技艺展示,比如编织毛衣这一象征性的行为。影片中有两位角色参与了这项活动——教授家的女仆频繁出现在镜头前做着编织工作,而卡斯帕尔则在一场贵族聚会中开始织起了毛衣,这一举动激怒了现场的一位伯爵。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段故事的叙述,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人性、认知和成长的深刻探讨。它提醒着我们,即使在看似熟悉的环境中,我们也有可能找到新的视角,发现未曾注意的美好。同时,它也鼓励我们保持一颗童心,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去接纳新事物,不让既有的知识体系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枷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以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