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界,改编真实事件为电影并不罕见,但如何巧妙地将现实与艺术结合,使之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近期,一部新上映的影片就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尝试,其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送你一朵小红花》的升级版,但这次,它似乎走得更远,更深入。
影片在处理原著素材时,采取了与《流浪地球》电影版相似的策略,将原本简短的情节扩展为影片的主线,类似于《流浪地球》中木星危机的设置。同时,它还巧妙地融入了《小红花》中曾出现过的元素,仿佛在《流浪地球2》中加入了三体的概念,这种创新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
影片中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追求,如果用浪漫的眼光看,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的甜蜜故事;但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则难免有些许骚扰的嫌疑。然而,男主角的人物设定和两人情感的积极走向,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上,而非其他。
对于影片的这种改编方式,作为旁观者,我不便过多置喙。毕竟,我们尚未听到原作者或当事人的任何反对声音。
影片在人物原型的塑造上也进行了全面的改动。他们的籍贯、患病前的职业、家庭成员的构成等,都与现实中的报道有所出入。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影片能将背景设定在王宝强的家乡河北,或许能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的开场摄影剪辑,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医生》中的紧张氛围,透析室的病床布局也让人想起方舱医院的场景。我原以为导演在模仿《我爱你!》中的某些特殊设定,但整部影片看下来,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安排。这种视觉冲击力虽然强烈,但并非只有格林格拉斯的风格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更何况影片中的模仿似乎略显粗糙。此外,影片中某些场景的剪辑过于频繁,似乎并无必要,比如女主角母亲叮嘱女主角的戏份,剪辑速度之快,让人联想到川剧变脸。
影片中的台词也存在一些问题,给人一种“伪口语”的感觉,与《第二十条》中的自然流畅形成鲜明对比。(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赵宝刚导演的一部电视剧,可能是《我的青春谁做主》。)
起初,我怀疑是演员李庚希的表演问题,但后来发现,这种未经口语化处理的年轻角色台词,换谁来演绎都难以挽救。女主角的许多台词都有更自然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她向房屋中介大喊的那一段,我甚至可以逐字逐句地提出修改建议。
台词的另一个问题是,一句台词既要传递情绪,又要传递信息,结果往往是观众能感受到演员在说重要的话,但如果不依赖字幕,可能就听不懂演员在说什么。同时处理情绪和接收信息,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
(还有李建义饰演的医生角色,有一句关键台词的前几个字竟然是在医院嘈杂的环境音中画外说出的,这究竟是想让观众们听清楚,还是不想?)
影片中还稍微触及了国内器官捐献制度的缺陷,即死者家属对遗体器官的支配权竟然高于死者本人生前的意愿。这一点可能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的处理过于轻描淡写,紧接着的是一场“比主角更贫困的病友和家属情绪崩溃”的戏,这在《小红花》中也有类似的桥段,甚至演员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