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黄亦玫的自我探索与女性角色的碰撞——《玫瑰的故事》观后感

近期,关于电视剧中黄亦玫角色的讨论颇为热烈,有声音质疑她那无懈可击的形象,认为这种完美无缺的设定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脱节。

黄亦玫的自我探索与女性角色的碰撞——《玫瑰的故事》观后感

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编剧想要达到的效果——通过摧毁美好,来创造悲剧,以此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深思。

黄亦玫,一个出身优渥、才华横溢且美貌的女性,不仅没有索要彩礼,还资助伴侣创业,随他迁居上海,独自抚养孩子,这在男性视角下,不正是理想的女性形象吗?尽管如此,她在社会中依然遭遇不幸,这又是为何呢?

有人可能会说,她是因为过于沉迷于爱情而自食其果。但真正的沉迷,是指为了他人而完全放弃自我,黄亦玫并非如此。

她的不幸背后,既有她天真无知的一面,也有传统男权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优越观念的影响。她的家庭和谐美满,父亲慈爱,母亲贤惠,按照传统模式构建。

因此,即使是最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对幸福家庭的理解也不过是重复父母的模式。她尝试了,却屡遭失败。

因为她自视为“首要性别”,而周围的人却将她视为“次要性别”,试图让她扮演“次要性别”的理想角色。黄亦玫尝试过,但她发现自己不再是黄亦玫,而是被“小初妈妈”这样的社会角色所取代。

最终,她选择放弃了“次要性别”的生活,回归自己原本的“首要性别”。

此时,我们再来看其他女性,如经历爱情长跑却遭遇背叛的关芝芝、原生家庭不幸的苏更生、事业心重却为逝去的爱情奋不顾身的Tina、断绝情感后开始享受单身生活的白晓荷……她们都在世俗中历经磨练,最终以独立自主的“大女主”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在我看来,她们完成了对自我“首要性别”的主体认知。

而此时的黄亦玫,如同一朵即将凋零的花,是一张几近完成的“次要性别”答卷。

这种对比极具震撼力。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她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未有过完美的答案,即便是从长辈那里继承的相互扶持的经验也并不适用于所有情感状态,因为这关乎主体认知的差异。

“首要性别”的主体认知与“次要性别”的处境之间的矛盾,足以令人痛苦。只有将美好到近乎虚幻的一切打碎展示给观众,人们才会猛然质疑:这太夸张了吧?真有此事?真有此人?这种矛盾真的有必要吗?自我认同真的这么重要吗?

将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俗称“引诱进来后再给予打击”。因此,我有时候甚至感激那些在社交平台上提出质疑的帖子,点进去一看,会发现许多人的亲身经历,这些争议暴露在阳光下,被更多人所见证。

世界之大,并非所见即全貌,所以我认为这些帖子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见证了更多隐藏在角落中的问题。不论是将自己视为“首要性别”还是“次要性别”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总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事情。

此外,黄亦玫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她也是一种象征。用真善美的形象来形容她是否太过?但我觉得很合适。

她在第一段恋情中从遥不可及的天空走入尘世,于是那完美的形象开始变得“失真”;第二段恋情始于“善”(救助丢丢),却也最终演变成了一段“不善”的关系和不健康的婚姻;至于“美”,目前暂时理解为“破碎之美”与“重构重生之美”,未来再看是否有其他解读。

世俗价值观通常偏爱真善美的事物,而黄亦玫作为真善美的象征被逐一摧毁,从而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质疑。

许多人会质疑这个世界是否真有那么黑暗或者说那么难以形容。这便足够了,会有人告诉他们确实如此,也会有人分享自己所看到或经历的故事——这未尝不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解魅。有人信仰真善美的存在,有人质疑、有人摧毁,也就有人尝试保护和重塑破碎的真善美。

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不就是人生的多样性、不同的立场吗?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