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我曾沉浸在《漫漫回家路》(Lion, 2016)的叙事之中,而昨日,当我在电视上再次偶遇这部影片时,我被深深吸引。我的目光跟随男主角,从他在澳大利亚被收养的幼年,到他成年后与爱人的相遇。他那迷茫与徘徊的人生,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或许是岁月的沉淀,让我对他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体会。七年前,我曾幼稚地质疑:“为何男主角,一个已经成为澳洲人的身份,还要执着于寻找回家的路?”然而,当他的弟弟成为家庭中的不定时炸弹,折磨着养母,这一幕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这个伏笔在二十年后的家庭聚餐中爆发,他愤怒地说出:“我痛恨他折磨你。”这种自我质疑,迫使他不得不去寻求解脱。收养了一个弟弟后,他开始体会到作为哥哥的责任与焦虑,体会到在车站与弟弟失散时的急切、恐慌和自责。
男主角自小在车站与哥哥失散后,便步入了“迷失”的人生。即便拥有了家庭、爱人、事业和兴趣,他仍旧感到空虚;即便时光流逝二十五载,他仍未能成长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在他的回忆录和梦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那个迷失的孩子——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坐标。正如佛洛姆在《人类新希望》中所述,人不仅需要头脑来寻找方向坐标,还需要心灵和肉体来与世界建立情感的联系。人因自我认知和孤独感而与世界分离,若不能通过情感的纽带与超越自我的世界建立联系,他将成为无助的尘埃,随风飘散。人的缔结,最易也最常见的形式,是与血缘、土地、部族、父母或更复杂的社会如国家、宗教、阶级之间的联系。这些缔结的本质,是为了满足那些尚未成熟、尚未克服孤独的人的渴望。人若在对权威的依赖中寻找情感的缔结,他将盲目服从,因依赖而付出巨大的代价,阻碍了理性与爱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他本应成为成人时,却仍停留在孩童阶段。
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我从下半部分开始,才意识到影片的剪辑和镜头叙事能力是多么出色。即便是妮可基嫚这样的配角,饰演中年母亲,在餐桌上的几个镜头中,她展现出了细腻、感人且精湛的演技,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