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鸿沟》剧评:聊聊哲学,怎么就那么难?

在沉浸于《解释鸿沟》这部作品的首播之后,我被其中一位学者所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它不仅触及了哲学的深层议题,也引起了包括丹·扎哈维在内的现象学学者的广泛讨论。他们深入探讨了意识的前反思性,即我们如何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对他人意识存在的哲学探讨:我们如何确信他人也拥有感觉、思想和心灵?这些问题不仅属于心灵哲学的领域,还可能扩展到伦理学,探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无论是从现象学还是分析哲学的角度出发,这都是一条充满可能性的研究道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学者在研讨会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哲学指导和深入的交流。

《鸿沟》剧评:聊聊哲学,怎么就那么难?

陈嘉映的观点非常中肯,他提醒我们不应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术写作中。然而,在这段对话中,他似乎并不是在反对学术体制,而是在质疑哲学思考的必要性。对于选择哲学道路的人来说,哲学问题的思考是不可停止的。如果对此不感兴趣,为何还要选择哲学呢?

如果纪录片的制作旨在使哲学思考和讨论更加普及,那么更应该展示哲学思考和交流的真实情况,而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生活感悟和建议。尽管这学者的观点可能带有个人色彩,但这正是哲学问题的魅力所在,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有经验的哲学家应该尝试超越个人经验和困惑,洞察问题的哲学本质,这是哲学讨论应有的功能,也是哲学新人需要导师的原因。否则,他们只需要依赖书本就足够了。

对于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些哲学观点,我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陈似乎将“分析”与“还原”混为一谈。在意识研究中,有许多反对还原论的哲学家,我个人认为主观意识是不可还原的,因此对意识进行还原(无论是还原为物理现象还是本体论还原),都无法恰当地解释意识。

此外,我想提出一点建议,我认为制作哲学纪录片的想法非常好,我很高兴看到有人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但是,哲学讨论最好通过连贯的剪辑方式来表达,因为哲学讨论最经典和最有意义的部分正是论证的过程。如果剪辑得过于零碎,就会失去语境,哲学讨论也就失去了效果。如果不熟悉哲学的观众满怀期待地观看哲学纪录片,却看到哲学讨论缺乏共同理解、自说自话、烟雾缭绕,他们可能会对“哲学”和哲学家的工作产生误解。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