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透过一个刚从监狱归来的男子二郎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曾经繁荣一时的西北边陲小镇的当下面貌。小镇在繁华的余晖中显得有些孤寂,又似乎在努力融入全国性的建设浪潮。但当这股浪潮退去,小镇的命运不是翻车,便是化为尘埃,默默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
尽管我的生活经历让我对影片中人与狗的情节并未产生太多共鸣,但小镇的背景却深深触动了我。
我的故乡是一个位于中部地区的小城市,它并没有像影片中的小镇那样,给人一种不可逆转的衰败感。相反,它凭借“缺乏资源”的劣势,虽然历经艰难,却也实现了艰难的转型。
我小时候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这个小城市,城市的生活范围非常有限,骑上自行车不久就能到达城市的边界,那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野。小城的生活简单而宁静,居民大多居住在三四层的老式单位楼中。无论春夏秋冬,都能看到相似的生活场景:大人们或站或坐,闲聊打牌,孩子们则在院落中追逐嬉戏,这与影片中小镇在资源枯竭前的景象并无二致。
后来,我到北京求学,故乡的小城市逐渐变得模糊。偶尔假期回家,总能发现一些变化,但有几年,那种变化让我感到越来越陌生。毕业后,偶尔短暂回家,连儿时的玩伴也难以遇见。
然而,就在这几年,小城市开始转型,似乎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家所在的那个单位大院,转眼间从城市的边缘变成了新旧城区的交汇处,街道上的时尚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一切似乎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但那些儿时的简单快乐,却已经不复存在。
影片中的小镇也在庆祝北京奥运会,2008年,我住的地方离鸟巢很近,可以在家中观赏到奥运的烟火,听到体育场内震天的欢呼声。那时候,我还能浏览许多外国网站,使用谷歌搜索,用手机向父母展示谷歌地球上的自家屋顶,观看YouTube的视频,甚至在军队大院的家属楼里,还能看到凤凰卫视和资讯频道的闭路电视……
许多事物,就像那只孤独的黑狗,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小镇,那个马戏团的女孩,都只能永远定格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