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观众的负面评价,这些评论似乎引发了一场关于单亲妈妈是否注定悲惨的独特讨论。深入探究后发现,这场讨论逐渐演变成一场比惨大会。部分观众认为王铁梅的生活境况与其他单身母亲相比不算糟糕,因此断定这部电影与现实脱节,是一部样板戏而非佳作。
然而,我认为这种评判方式存在误区。欣赏电影不应仅仅是为了比惨。如果仅因主角未达到某种刻板印象中的悲惨程度就否定其情节价值,这无疑是不明智的选择,至少我不是这样做的。
事实上,我喜欢这部电影,并非因为王铁梅是否足够悲惨,或是单亲妈妈是否应当被视为一个悲惨群体。在我看来,单亲妈妈这个身份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真正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的原因在于,这是中国大陆电影中首次出现如此多性格复杂的女性角色。
以王铁梅为例,她的性格层次丰富多样。她既坚强独立又充满温情,不仅帮助小叶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还能兼顾工作和家务。但她也并非完美无缺,控制欲强、过度保护女儿,有时甚至会越过女儿直接向班主任投诉同学,干涉女儿的人际关系,在与小叶发生争执时还会口不择言。
正是由于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单身母亲形象,才使得这部电影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终于有电影开始描绘鲜活真实的女性形象了。
此外,这部电影还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以及再冲突。
比如,两位男性在餐桌上暗自较劲,但当他们坐上专车时,彼此间的对话依然充满了隐秘的竞争意味,而小马却为对手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订单并给出了五星好评。王茉莉抱怨铁梅没有带她出国,生气地表示长大后就会像小叶一样“恋爱脑”、“倒贴”。随着冲突升级,母女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此时小叶突然跪倒在茉莉面前颤抖着认错。
这个缺乏关爱的女孩为了平息冲突,甘愿承认自己是毫无价值的“倒贴”大人,仿佛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她半跪着向坐着的王茉莉道歉的那一幕令我心头一震,小叶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生动。她这一跪,揭示了所有害怕冲突之人的心态——只求停止争吵,哪怕要为莫须有的过错磕头认错。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诚然,这部电影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为中国女性主义电影迈出了一步。它关注到了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指出了庞大无奈的“结构性压迫”,在这种压迫下,每个人都有几分荒诞,但无人罪大恶极。
它记录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让王铁梅们无需以悲情视角讲述故事,同时也如实展现了女性间的相互吐槽:铁梅批评小叶过于沉迷爱情,小叶则嘲笑铁梅选择了与自己不相称的小马。
而在影片的结尾,传达出一种珍贵且温柔的觉醒态度:为他人鼓掌的人值得称赞。
当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我时,能够真诚地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这是一种美好且高尚的行为,远比用一堆影评术语给出差评更加富有爱心。
面对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观众,我选择给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