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季的《电影季刊》第78册第2期中,有一篇文章特别引人注目,名为“肯定生命的恐怖与简·申布伦的电影”。文章作者凯特琳·本森-阿洛特深入分析了申布伦通过其独特的三部曲——《自致性幻觉》、《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和《荧屏在发光》,如何重塑了人们对恐怖片类型的认知。
这三部作品并不是单纯追求惊悚效果的传统恐怖片,而是探索了恐怖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对社会群体的影响。申布伦的作品揭示了几个核心思想:首先,恐怖媒介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其次,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应对生活现实的出口;最后,对于那些在自我发现旅程中的个人来说,恐怖电影能够成为一种减轻内心痛苦的工具。
近十五年来,恐怖电影领域经历了深刻变革,从一个几乎完全由白人男性主导的空间逐渐转变为更加包容多元的文化平台。如今,像乔丹·皮尔、斯图尔特·桑代克、朱莉亚·迪库诺和杰夫·巴纳比等导演正运用恐怖叙事来探讨如种族、性别认同、性和个人身份等复杂的社会议题。这些创作者们挑战了类型传统中存在的偏见,并为LGBTQ+社区以及其他少数群体发声。
在这个背景下,简·申布伦以他独到的艺术视角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这一变化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三部曲不仅拓宽了恐怖片的表现范围,而且尤其关注于支持跨性别者和酷儿群体。特别是《荧屏在发光》,这部电影因其乐观地呈现了一个充满接纳与多样性的未来而广受赞誉。
为了更好地理解申布伦是如何通过他的电影传达出对非主流文化的尊重和支持,我们可以把他的全部作品看作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影片都在探讨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并展示了恐怖故事如何赋予人们力量去直面生活中的艰难时刻。
例如,《自致性幻觉》借鉴了YouTube上关于“瘦长人”传说的真实事件,描绘了围绕这个神秘角色所形成的粉丝文化及其创造力;《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讲述了一名年轻女性参与一项特殊活动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身体上的奇异转变。
申布伦的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形式,它们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性反思。通过结合超自然元素和个人经历,申布伦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故事讲述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又促使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简·申布伦用他的作品证明了恐怖电影远不只是制造恐惧的手段,它们还可以作为连接不同背景的人们、增进相互理解和接受的有力工具。随着越来越多富有创意和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加入这个行业,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启迪人心的作品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