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电影名字挺逗,打斗戏看得人揪心——《愤怒青年》影评

1973年上映的《愤怒青年》这部电影,其标题可能让人联想到五十年代英国的“愤怒的青年”运动或是六十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这种联想或许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它只是在模仿这些社会现象。实际上,《愤怒青年》讲述的是一个底层青年因无法抵抗物质诱惑而堕入歧途的故事。从电影名称来看,它似乎描绘了一个不良青少年或少年犯的形象。当该片在海外发行时,译名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德国版叫做“沈昌和空手道帮派”,而美国版本则称为“香港街头黑帮”。这种命名方式显然是迎合了国外观众对打斗场景的兴趣,并且电影中确实充满了犯罪与打斗的内容。

电影名字挺逗,打斗戏看得人揪心——《愤怒青年》影评

英国的“愤怒青年”是二战后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工人阶级青年对社会结构表达不满的结果,以戏剧《愤怒的回顾》的成功上演为标志。邵氏影业的《愤怒青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类似的愤怒情绪,但它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来探讨问题。影片中的主角沈昌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沈伯一生困苦,脾气暴躁,甚至家暴赶走了妻子,对待儿子也是充满无奈与失望。然而,尽管物质匮乏是家庭矛盾的一个原因,但剧情发展并不因此变得不可避免。电影通过展示公屋的生活环境,强调并非所有处于类似条件下的人都会选择违法乱纪。李丽丽所扮演的纯洁女友角色也表明,即使生活中有不如意,人们也可以不选择黑暗的道路。所以,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个人的性格和选择。

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往往源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无论物质如何丰富,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英国“愤怒青年”的怒火部分源自于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他们的作品通过对话和沉默表达了深层次的社会不满。邵氏的右翼立场,包括张彻在内的创作者们,使得《愤怒青年》中的愤怒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和家庭层面,而非直接针对社会结构。主角沈昌的愤怒源于家庭和个人性格,而不是社会批评。他最后走上绝路,除了反派的引诱,还要归咎于他自身以及父亲的性格缺陷。尽管如此,电影还是展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只是因为沟通的障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影片结尾处街童斗殴的场景暗示,如果不改变现状,不良青年的问题将会持续存在。

电影中的大量打斗场面与英国“愤怒青年”的文艺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张彻导演的独特趣味。虽然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但电影仍保留了一些夸张的元素,例如一打多的情节。然而,在表现打斗的真实性和疼痛感方面,这部作品却有着独特的处理。铁钩勾肩、飞踢和渔枪穿身等情节都突显了疼痛的强烈感受。过去的张彻电影中,主角通常是以超人般的意志继续战斗,即便在面临死亡时也是如此。而在《愤怒青年》中,主角不仅惨叫呻吟,还在地上打滚,这种对疼痛的表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愤怒青年,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痛苦。王钟作为主演,其气质更贴近现实,而且他对病痛的理解也使他在展现角色肉体上的痛苦时更加真实。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