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东四十条》影评:那点自鸣得意的空虚感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后,我发现自己难以对它产生认同感。即便其内部逻辑自成一体,却无法掩盖我对它的质疑。

《东四十条》影评:那点自鸣得意的空虚感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无意识的虚无主义氛围,而创作者们似乎对此毫无察觉,并且还沉醉其中,认为这是他们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然而,在我的视角里,这不过是又一次对中国百年来虚无思潮的复刻罢了。

当我们回顾历史长河,从《围城》中方鸿渐那种迷茫与自负交织的形象,到张爱玲笔下那些富家子弟内心的彷徨;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院子弟们的青春迷茫,到王朔小说中顽主们的玩世不恭态度;再到贾樟柯电影里的小镇青年的困窘和挣扎,以及《铁西区》里沈阳艳粉街边无所事事青年的茫然若失。这些作品中的角色都呈现出一种对人生似懂非懂、对世界一知半解的状态。面对时代的浪潮,他们无力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却又自我感觉良好,最终陷入虚无的泥沼之中。

电影《东十四条》中的当代北京胡同文艺青年,就像是中国百年虚无史的一个延续。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反而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影片里那个整天念叨着要去柏林演出的角色十条,就如同一百年前拿着野鸡大学文凭混日子的方鸿渐一样。像《围城》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正因如此,它们才成为了伟大的文学遗产。然而,《东十四条》给我的印象是创作者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炫耀和沾沾自喜,是在所谓的北漂艺术圈鼓楼这个小天地里的自我陶醉。

影片描绘了北京夜晚的画面,两个主角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漫无目的地游荡,偶尔会碰到一些同样无聊的年轻人在街边喝酒聊天。有人谈论梦见李白的想法,也有人讨论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上海乌鲁木齐路的年轻人,在疫情尚未完全消退的时候,他们也在街头喝酒聊天,看似有些“疯狂”。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冬天,正是他们的青春活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难道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沾沾自喜吗?

记得王朔曾在一档节目中对八零后有过这样的评价:你们去蹦个迪就觉得了不起啊?我们的父辈在这个年纪时都在做什么?他们在抛头颅洒热血!你们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这句话至今仍让我深思。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