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乘风2025》剧评:破浪前行和新汉语国际的文化较量

《乘风破浪》这一节目,不经意间展示了一种创建新型汉语国际框架的可能性。在深入探讨这个框架之前,我们先要理解“英语全球”的概念。所谓的英语世界(Anglosphere),指的是那些将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组成的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这些国家在政治与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英语世界已经演变成一个真正的“英语全球”。

《乘风2025》剧评:破浪前行和新汉语国际的文化较量

在这种情况下,非英语文化若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其独特性而不被完全同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K-pop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自从韩流兴起后,为了提高其在英语全球中的接受度,K-pop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增加团队中英语母语者的比例。例如,Teddy Riley,这位90年代New Jack Swing曲风的创始人,为少女时代制作了歌曲《The Boys》。此外,热门团体也倾向于招募具有外籍背景的韩裔成员,以增强他们的英语沟通和表演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商业上的考量,还反映在韩裔成员国籍的变化上:从美国籍到加拿大籍再到澳大利亚籍,显示出一种地缘政治层面的兼容趋势。

以此为参照,《乘风破浪》系列节目的六季展示了另一种发展路径。如果说K-pop采取的是“外卷”策略,通过英语模糊边界的工具来扩展其影响力,那么《乘风破浪》则采用了“内卷”的方式:邀请非汉语艺人进入中国本土的文化圈层,并通过改编和转译,从内部扩展这个圈层。这种方式构成了“新汉语国际”的雏形。这种模型依赖于几个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市场的支持、儒家文化圈的历史纽带、民族叙事和意识形态的原则,以及对舶来品进行改造和转译的能力。

随着每一季节目的推进,“新汉语国际”的形态变得更加清晰。第一季的成功得益于各种有利条件的结合。第二季虽然急于求成,但依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三季郑秀妍的加入标志着国际元素的引入。第四季继续深化国际化,第五季尽管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也展现了持续探索的决心。在这五年的发展过程中,节目既尝试融合K-pop女团风格与传统电视联欢会的形式,又通过引进外籍艺人增强了娱乐形式的多样性。

然而,这种发展也伴随着挑战。一方面,追求本地化的努力有时损害了国际化的信誉;另一方面,过度推崇某些特定的艺人或制作团队可能影响市场自由度和文化价值的真实性。此外,如何在扩大的文化圈层中妥善处理女性的角色,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乘风破浪》的影响范围与其构建的新汉语国际边界密切相关。传闻即将解除的限韩令可能是推动这一框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