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光影纪事」)
电影开场,镜头缓缓掠过城市上空纵横交错的电缆和地下蜿蜒的铁轨,这不由让人联想起伊姆贝克早期作品《青春迷途》。尽管两部影片开篇均以广阔而神秘的画面作为引子,却未立即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艾尔莫的生活》则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了更为复杂的故事线与多样的场景设置。那些充满隐喻意味的画面不仅出现在影片开头,在每一次角色离场时再次出现,仿佛是命运无声的回响。
不同于《青春迷途》中主角首次亮相便置身于波萨诺瓦音乐、豪车以及年轻人的梦想之中,《艾尔莫的生活》以摇滚乐、豪华跑车和青春期的幻想拉开了序幕。随后画面转向卧室内部,特写镜头捕捉到地上的纸巾碎片,同时传来父亲呼唤艾尔莫的声音。显然,伊姆贝克再次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处于成长边缘的年轻人,他们既纯真又叛逆,徘徊在童年与青少年之间的灰色地带。
波萨诺瓦的情节终究还是出现了,室内的喧闹、争执与忙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家庭画卷。摄像机短暂聚焦于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以及他独自一人的房间。或许这就是波萨诺瓦精神的体现?在欢快且滑稽的背景音乐下,一种淡淡的忧伤悄然浮现。
透过主人公的视角,邻居姐姐的形象再度呈现,家中电视屏幕闪烁着雪花点。噪音填充了沉默,镜头停留的时间略长,似乎让我们与艾尔莫一同陷入沉思,等待某种不确定的回应。
简洁的对话之后紧接着快速切换的画面,通过角色的视角推动场景转换,营造出一种刻意制造的突兀感。被打断的电话和未完成的动作,每一次跳跃都像是电影在自我寻找节奏。几次尴尬的闯入事件,封闭的空间与角色内心的躁动相互映衬,幽默元素无处不在。例如葬礼上的意外闯入、出丑的场景,艾尔莫多次被卷入不属于自己的情境中,背景音乐突然中断,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停顿,随即又被打破。情绪总是如此精准:开关收音机,传递水瓶饮水;幽默并非源于夸张的表演,而是对这些节奏的精确掌控。
为何这部电影宛如段子般精彩?关键在于巧妙运用call back手法。从修理唱片机到成功修复后大家一起跳舞,他们带着唱片机参加葬礼、舞会,甚至因为带唱片机离开父亲病房引发争吵。米格尔抱着唱片机进入医院的行为本身已足够幽默,接下来的对话更是妙趣横生。
第一次修好的破车在第二次尝试启动时失败,而在接近尾声时又一次让所有人感到无奈。还有那张被污染的床垫,伴随着意味深长的玩笑间歇性地出现,这不是简单的呼应游戏,而是对我们记忆中的某些特定时刻进行校正的意外回忆点。他们在医院候诊室嬉戏、在房间里准备亲密接触,所有失控的滑稽场面都被适时且幽默地打断。即便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时刻、电影中最激烈的片段,伊姆贝克依然保持其轻盈的风格,小心翼翼避免情感过度宣泄。
相比之下,邻居女孩在这部作品中的形象并未有显著提升,她变得有些轻浮,成为了比《青春迷途》中更加缺乏个性的存在,显得有些陈词滥调,伊姆贝克在此可能稍显懈怠。
影片结尾,导演再一次展示了远方家中的静谧画面。角落里未收拾的餐具、播放雪花的电视机屏幕、晾晒在外的床垫。熟悉的房间内空无一人,只有空气流动的声音,见证着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最后仰望天空,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落下来。影像依旧明亮动人,让人不禁联想到《自然之声》中的类似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