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光影纪年」)
在电影的广阔天地里,有两部作品以它们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乡村生活,但各自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貌与情感。其中,《时光的渡口》和《土地之息》,后者仿佛是站在前者的肩膀上,对乡村题材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挖掘。
不同于《时光的渡口》通过一段公路之旅探索老人内心世界的方式,《土地之息》并未将重心放在家族故事或是个人历史的追寻之上。相反,它选择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灵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命的起始与终结、喜庆的婚礼和哀伤的葬礼,这些生命的重要时刻如同固定的仪式一般,周而复始地支撑着村庄的生活循环。然而,在这里个体的选择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他们被传统的教条所束缚,不得不承担那些深深植根于土地上的责任伦理。影片中三次死亡的变奏以及一场婚姻悲剧,宛如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缩影,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乡村的冲击。而村民们对此却表现得冷漠无情,仿佛成为了时代边缘的“幽灵”,几位老人及一位被视为“傻子”的人物的离去,则更像是一种被遗忘的象征。
在语言运用方面,《土地之息》采取了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方言表达,相较于《时光的渡口》中略显突兀的普通话对话,这种方式让影片显得更加真实自然。不过,《时光的渡口》中演员在节奏把握上的问题在《土地之息》中依旧存在,每次对话听起来都像是经过精心编排,缺乏自然的停顿与思考的空间。尽管如此,《土地之息》在场景设置上有所进步,增加了周围村民参与对话的情节,营造出一种嘈杂的真实感。但是,仅仅增加说话人数并不能完全改变影片的整体质感,尤其是在处理远景镜头时,声音与画面的距离感不足,容易让观众从沉浸状态中脱离出来。
从年轻主角的角度来看,《土地之息》同样存在一些缺憾。影片中的少年角色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成长轨迹,也未能以独特视角深入乡村生活的内核。影片中的各种传统习俗只是表面化地呈现,并未真正融入到少年的经历之中。除了一个因意外去世的人物引发的奇异幻觉外,其他角色在这些习俗场景中似乎都只是旁观者,无法触及乡村生活的精髓。
就叙事结构而言,《土地之息》似乎只是一味地提出问题,却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解答或深刻见解。影片前半部分一个接一个地展示不同场景,一个问题紧接着另一个问题,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相比之下,《时光的渡口》至少能够让观众透过老人与其他人物的互动看到多样化的性格特征。而《土地之息》则更像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浅尝辄止的展览。如果说《时光的渡口》到《土地之息》之间存在着某种“进步”的话,那可能只是从针对本土电影节市场转向了国际电影节市场的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丧葬仪式、传统婚礼等场面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即便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观众仍感觉缺少了什么。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这样一部旨在展现农村生活的电影,竟然忽略了对日常生活劳动的真实再现。影片中的劳作场景往往被戏剧化处理,只有当加入灾难、意外事件或特殊人物的介入时,这些劳作才会成为影片的一部分。而对于少数平凡的劳作动作,如收割麦子、耕地等,则采用了非传统的低角度拍摄手法,试图维持每一个场景的紧张感。这种刻意的表现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到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