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上》全集百度云网盘【1280P超高清】(在线免费观看)资源下载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VIthab0bn2vqyMQovxpG3Xh
近日,备受瞩目的运河题材电视剧《北上》在央视一套圆满落幕。该剧播出期间,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的所有节目中收视率名列前茅,累计吸引了3.9亿户次的观众观看。总导演姚晓峰透露,《北上》不仅承载了他对运河沿线城市的深深怀念,也是对当代“90后”群体成长历程的一次深刻描绘。
沿河采风 捕捉灵感
早在发现徐则臣的小说《北上》之前,姚晓峰就怀揣着为家乡江苏拍摄一部作品的梦想,但具体的方向和方式一直悬而未决。2018年,《北上》问世,姚晓峰偶然间接触到了这部作品,并被书中“百年运河,船运人命运相连”的理念所打动。由于相似的生活经历,他迅速确定了改编《北上》的合作意向。
2019年,《北上》荣获茅盾文学奖,这一荣誉给创作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进行改编,姚晓峰邀请著名编剧赵冬苓加入,并与原作者徐则臣一同沿着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以捕捉创作灵感。“我们几乎走遍了江苏段的运河,从苏州、无锡到扬州,再到淮安、宿迁。”
幸运的是,除了姚晓峰和徐则臣外,赵冬苓虽然来自山东,但她成长的地方也有运河经过。这种共同的经历让主创团队能够深入理解“水”与“河”的故事。这次考察帮助他们确定了最终的故事框架:以2000年为起点,以运河边的花街为中心,通过讲述花街上的运河人家反映运河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展现“90后”的成长轨迹
《北上》一开始就聚焦于“90后”,讲述了2000年前后生活在花街小院的孩子们的故事。那时,运河上的航运生意还很红火,小院里的人家共同出资经营一艘货船,足以维持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剧中的角色夏凤华痴迷于超女,谢望和则在2007年的互联网创业浪潮中挣扎,甚至考虑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速公路网的快速扩张直接冲击了河道运输,花街的经济状况开始恶化,各家各户也面临生计难题。从2000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直至2017年,剧中的故事跨越了十几年,展现了“90后”一代的成长历程。姚晓峰指出,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90后”的叙事视角是缺失的,“这十几年正是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记录‘90后’的成长史。”
在运河的大背景下书写“90后”的故事,既要紧扣主题,又要真实地反映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姚晓峰认为,即使是宏大的叙事也需要通过个体的故事来呈现,“乡愁”是他找到的一个切入点。“乡愁是每个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共有的情感,对于小城青年而言,北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北上’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剧中,花街小院的孩子们或通过读书或工作来到北京,人生轨迹逐渐分化,但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却始终不变。例如,毕业后工作的谢望和选择了住在通州,因为那里有大运河,“那里有家乡的味道。”
据姚晓峰介绍,描写年轻人的成长必须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高考后因学历和家庭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都会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北京扎根的小院青年中,既有像谢望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精英,也有凭借勤劳智慧经营物流站的夏凤华,以及暂时迷茫的失败者邵星池。剧集后半部分,随着运河申遗的成功,原有的航运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院的年轻人纷纷返回家乡,与老一辈一起续写运河振兴的新篇章。
搭建实景 花街小院
《北上》围绕着运河边的花街小院里的六户人家展开,从开篇到结尾,这六户人家都未曾彻底离开过花街。随着剧情的发展,这六户人家与挖掘出的古船之间产生了联系,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一设计旨在体现运河百年的历史精髓,因此花街小院成为全剧的核心场景,承载了所有中心故事。”姚晓峰表示,能否成功拍摄花街是《北上》的关键所在,“这是主角们成长时光所寄托的地方,是他们的故乡,也是他们离开后念念不忘的地方。”通常情况下,年代剧最便捷的拍摄方法是在摄影棚内搭建布景,但这样会失去小院与运河之间的关联。于是,剧组在运河边上一块空地上重建了花街小院,使得《北上》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得以实现,生动再现了孩子们在运河边嬉戏的画面。